(一)
“新樂府”概念的形成,最早開始於李紳的《樂府新題》二十首,這二十首詩沒有保存下來,但從詩題來看,它的內容特點是清楚的。李紳這個名字大家可能不熟悉,但他的一首詩,絕對家喻戶曉,便是《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幾乎人人會背,已成為千古傳誦的名詩。李紳的創作引起元稹、白居易的熱烈響應,並由他們——尤其是白居易,把新樂府的創作推向高潮,形成新樂府運動。
張籍、王建是元稹、白居易、李坤的詩友,早於元白之前寫作樂府詩,他們的創作為元稹、白居易所倡導的新樂府運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倆的樂府詩不論是題材、體裁還是主題、風格都較相似,被當時的人一起稱“張王”“張王樂府”。“張王樂府”不同於元稹、白居易的地方,在於他們沒有提出鮮明的理論主張,其創作沿用樂府古題的也比較多,關涉現實政治的尖銳性還不那麼突出,因此所謂“新樂府”的特征還沒有得到特別的表現。
張籍樂府詩題材很廣泛,有的描寫下層百姓的困苦生活,尤其是官府的賦稅過重所造成的壓迫;有寫貧窮人家的男子常年在外奔波,今年替人送租船,去年在江邊捕魚的生活,夫婦不能團圓;也有寫戰爭給百姓所帶來的痛苦,甚至描述了戰爭後白骨無人收,家家都有死人的淒慘景象。《野老歌》是他的一首敘說封建剝削的殘酷,以及世道之不合理的詩歌:
老農家貧在山住,耕種山田三四畝。苗疏稅多不得食,輸入官倉化為土。歲暮鋤犁傍空室,呼兒登山收橡實。西江賈客珠百斛,船中養犬長食肉。
詩的前四句開門見山,寫山農辛辛苦苦勞動了一年卻沒有糧食可以吃,糧食都充當稅給朝廷交上去了。沒有東西吃怎麼辦?五六句寫老農迫於生計不得不采橡樹子充饑。老農的事,好像還沒有說完,結尾兩句卻寫到“西江賈客”去了,說廣西做珠寶生意的商人船上養的狗,經常有肉吃。這看似和老農沒有關係,實際和前六句一樣,用對比的手法,表達詩人對老農的同情。一方麵將農民終年辛苦無糧可食的慘狀和官家不勞而獲卻輕易把糧食“化為土”的現象進行了對比,表現農民捐稅沉重、受盡剝削的痛苦生活;另一方麵將山中老農和廣西做珠寶生意的商人做對比,甚至是和經常吃肉的狗進行對比,人不如狗,又揭示出一種極不合理的社會現象。張籍用淺近平易的語言,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對黑暗現實的不滿。
張籍的詩在節奏變換上輕快圓轉,讀來富有變化感,而王建的樂府詩則善於在平直樸素的敘述之後,加上一兩句看似平常的句子使意蘊加深,在不動聲色中突出主題。如他的詩歌《當窗織》:
(一)
“新樂府”概念的形成,最早開始於李紳的《樂府新題》二十首,這二十首詩沒有保存下來,但從詩題來看,它的內容特點是清楚的。李紳這個名字大家可能不熟悉,但他的一首詩,絕對家喻戶曉,便是《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幾乎人人會背,已成為千古傳誦的名詩。李紳的創作引起元稹、白居易的熱烈響應,並由他們——尤其是白居易,把新樂府的創作推向高潮,形成新樂府運動。
張籍、王建是元稹、白居易、李坤的詩友,早於元白之前寫作樂府詩,他們的創作為元稹、白居易所倡導的新樂府運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倆的樂府詩不論是題材、體裁還是主題、風格都較相似,被當時的人一起稱“張王”“張王樂府”。“張王樂府”不同於元稹、白居易的地方,在於他們沒有提出鮮明的理論主張,其創作沿用樂府古題的也比較多,關涉現實政治的尖銳性還不那麼突出,因此所謂“新樂府”的特征還沒有得到特別的表現。
張籍樂府詩題材很廣泛,有的描寫下層百姓的困苦生活,尤其是官府的賦稅過重所造成的壓迫;有寫貧窮人家的男子常年在外奔波,今年替人送租船,去年在江邊捕魚的生活,夫婦不能團圓;也有寫戰爭給百姓所帶來的痛苦,甚至描述了戰爭後白骨無人收,家家都有死人的淒慘景象。《野老歌》是他的一首敘說封建剝削的殘酷,以及世道之不合理的詩歌:
老農家貧在山住,耕種山田三四畝。苗疏稅多不得食,輸入官倉化為土。歲暮鋤犁傍空室,呼兒登山收橡實。西江賈客珠百斛,船中養犬長食肉。
詩的前四句開門見山,寫山農辛辛苦苦勞動了一年卻沒有糧食可以吃,糧食都充當稅給朝廷交上去了。沒有東西吃怎麼辦?五六句寫老農迫於生計不得不采橡樹子充饑。老農的事,好像還沒有說完,結尾兩句卻寫到“西江賈客”去了,說廣西做珠寶生意的商人船上養的狗,經常有肉吃。這看似和老農沒有關係,實際和前六句一樣,用對比的手法,表達詩人對老農的同情。一方麵將農民終年辛苦無糧可食的慘狀和官家不勞而獲卻輕易把糧食“化為土”的現象進行了對比,表現農民捐稅沉重、受盡剝削的痛苦生活;另一方麵將山中老農和廣西做珠寶生意的商人做對比,甚至是和經常吃肉的狗進行對比,人不如狗,又揭示出一種極不合理的社會現象。張籍用淺近平易的語言,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對黑暗現實的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