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後記 永遠不能忘記的犧牲(2 / 2)

為了更生動藝術地再現英雄的人生,我們的作家不辭辛勞,一次次體驗、尋訪英雄經曆過的地方。11月中旬,王鴻達先生冒著大風雪,沿著冷雲烈士的一生尋跡,到林口縣因雪大路滑受阻,他竟不顧危險,幾經輾轉終於到達“八女投江”的烏斯渾河岸邊;胡世宗先生,不遠萬裏來到四川宜賓,親身感受趙一曼烈士出生成長的環境;孫少山先生在接到寫作任務時動情地說:"50年前一個孩子,為楊靖宇的英勇淚流滿麵,恨不能替英雄去死;50年後一個白發蒼蒼的老人能重為楊靖宇立傳,我感謝所有給我這個機會的人。”

應該深懷感激的人是我們.感激每一位和我們有著共同心願,把關東大地的英雄故事傳播給後代的人們。

懷著對英雄和曆史的敬畏之心,我們邀請了三省的史學專家參與我們的工作,為叢書的史實把關。他們放下手頭的工作,與作家座談,無私地把自己多年的研究和收集奉獻出來。羅占元教授捧出收藏多年、秘不示人的資料給作家們分享;吉林省黨史研究室的郭紅嬰同誌,在醫院的病床上還一次次打電話來為我們提供幫助;楊靖宇烈士的後代馬繼民和李兆麟烈士的女兒張卓婭知道我們出版這套叢書的計劃,給予我們的熱情鼓勵和指點,成為支持我們工作的動力;發現趙尚誌烈士頭顱的作家薑寶才,因為趕拍一個反映東北抗聯的電視劇而不能參加這套叢書的寫作,萬分遺憾的他將多年收集的東北抗聯素材無償地提供給我們的作者。

我們在本書前麵列出的那些單位,為這套叢書的麵世提供了大量的幫助。

特別是遼寧省委宣傳部宣傳處和遼寧省新聞出版局,也給了我們大力的支持和指導。這些無私的支持和幫助給我們留下的感動和激勵,不是一句鳴謝就能表達得盡的。他們都是激勵我們將這套叢書繼續編好的精神財富。

一直以來,就有一種聲音在說,一個民族不要總是揭自己的瘡疤。確實,一個民族不能總是沉浸在舔欲自己傷口的陰影裏,但是一個民族更不能也不應該輕易地就忘記昨天自已的悲劇——特別是當人家還把你的版圖,當做人家的版圖寫進他們的課本裏;當人家從小學教育開始,就在凱靚著你這裏的資源和土地;當人家還在把當年對你的屠戮者奉為神明朝拜的時候——我們自己怎麼能夠忘記,怎麼能夠忘記那些為了保衛我們的家園而捐軀流血的人呢!況且,他們麵對日寇的殘暴統治,寧死也不屈服的反抗精神,他們為了正義、自由和尊嚴而獻身的精神,不正應該成為我們關東大地乃至中華民族的精神靈魂——永恒不朽的靈魂!

如果我們這一代人忘記T他們,難道不是我們上一代人的罪責嗎!如果我們的孩子們忘記了他們,難道不是我們這一代人的罪責嗎!這就是我們編輯出版這套叢書的初衷,也是我們作為關東大地的出版者的職責所在。

現在,就讓我們以這套叢書,告慰那些為了東北的自由和解放而奮鬥過的先輩們吧!英雄不朽!

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