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1 / 2)

以今天上海人的價值觀,他們不可謂不成功,但在與他們邂逅的瞬間,我怎麼突然記起很久以前的舊俄鄰居來?令我感慨的是,比起蘇維埃時代的流亡者,今天寄居他鄉的上海人的生活,是要優渥穩定得多,可快樂的感覺為何仍然握不住?他們臉上那樣一種落寞,是我在美國的任何地區都能辨別的我的同鄉特有的神情。

說起上海,他們臉上有一種遙遠的憧憬,和一些迫切的小願望,回憶著隻有我們自己懂得,住在同一街區經曆過同一時代的人才會有的往事。但我知道他們是不會回去了,他們寧願一邊回憶著自己的城市,一邊在他鄉漂泊,過去的記憶太深刻了,深刻到成了生命的全部真實,眼前這一個急速變化的上海,卻更像個夢幻。

約翰·厄普代克曾說:“我真的不覺得我是唯一一個會關心

自己前十八年生命體驗的作家,海明威珍視那些密歇根故事的程度甚至到了有些誇張的地步。”他認為,作家的生活分成了兩半,在你決定以寫作為職業的那一刻,你就減弱了對體驗的感受力。寫作的能力變成了一種盾牌,一種躲藏的方式,可以立時把痛苦轉化為甜蜜——而當你年輕時,你是如此無能為力,隻能苦苦掙紮,去觀察,去感受。

這多少解釋了為何我故事裏的人物總是帶著年少歲月的刻痕。

我的“雙城係列”小說《阿飛街女生》《初夜》《另一座城》再版之際,我去走了一趟從小生活的街區,在我住過的弄堂用手機拍了一些照片。奇怪的是,離開這條街區很多年,我竟然沒有要去拍一下舊居的念頭,事實上,我總是下意識地遠離它。

我的這三部長篇,便是以我年少成長的街區為重要場景,更準確地說,是在創作過程中作為虛構世界的背景,在記憶和想象中,它已經從真實世界抽離。因此,在漫長的寫作過程中,我曾經試圖通過肉身的遠離獲得精神世界的空間。

我出生時就住的這條弄堂叫“環龍裏”,在南昌路上,南昌路從前就叫“環龍路”。“環龍”是法國飛行員的名字,上個世紀初,這位法國飛機員因為飛行表演摔死在上海,這條馬路為紀念他而命名。

環龍裏的房子建築風格屬新式裏弄,有煤氣和衛生間,安裝了抽水馬桶和浴缸(當時上海人稱抽水馬桶為小衛生,浴缸是大衛生),每層一套,這煤衛設備很具有租界特色,因為傳統的上海石庫門房子並不安裝煤氣和衛生設備。

一九四九年前整條弄堂住著白俄人。他們在相鄰的淮海路開了一些小商鋪,五十年代後逐漸搬遷回歐洲,最後離開應該在六十年代前期,但七十年代仍能在南昌路上看到一位衣裙襤褸的白俄老太太。也有白俄和上海人通婚,我朋友中便有中俄混血的女生。

南昌路曾經不通機動車,馬路窄房子矮,法國梧桐站在兩邊,夏天,便是一條綠色的林蔭道,它象征了今日上海漸漸消匿的街區,有最典型的上海市民生活圖景。我一位弄堂鄰居,八十年代去美國嫁了華人醫生,住在山林邊高尚社區,夜晚通向她家的車路漆黑一片,路燈開關由她家掌控。她不習慣隻見動物不見人的環境,懷念弄堂旺盛的人氣,婚後多次換房,從獨棟房搬到排屋,再從排屋搬到城中心的公寓房,當然社區的階層也越來越低,但她並不在乎,後來索性搬回上海。

以今天上海人的價值觀,他們不可謂不成功,但在與他們邂逅的瞬間,我怎麼突然記起很久以前的舊俄鄰居來?令我感慨的是,比起蘇維埃時代的流亡者,今天寄居他鄉的上海人的生活,是要優渥穩定得多,可快樂的感覺為何仍然握不住?他們臉上那樣一種落寞,是我在美國的任何地區都能辨別的我的同鄉特有的神情。

說起上海,他們臉上有一種遙遠的憧憬,和一些迫切的小願望,回憶著隻有我們自己懂得,住在同一街區經曆過同一時代的人才會有的往事。但我知道他們是不會回去了,他們寧願一邊回憶著自己的城市,一邊在他鄉漂泊,過去的記憶太深刻了,深刻到成了生命的全部真實,眼前這一個急速變化的上海,卻更像個夢幻。

約翰·厄普代克曾說:“我真的不覺得我是唯一一個會關心

自己前十八年生命體驗的作家,海明威珍視那些密歇根故事的程度甚至到了有些誇張的地步。”他認為,作家的生活分成了兩半,在你決定以寫作為職業的那一刻,你就減弱了對體驗的感受力。寫作的能力變成了一種盾牌,一種躲藏的方式,可以立時把痛苦轉化為甜蜜——而當你年輕時,你是如此無能為力,隻能苦苦掙紮,去觀察,去感受。

這多少解釋了為何我故事裏的人物總是帶著年少歲月的刻痕。

我的“雙城係列”小說《阿飛街女生》《初夜》《另一座城》再版之際,我去走了一趟從小生活的街區,在我住過的弄堂用手機拍了一些照片。奇怪的是,離開這條街區很多年,我竟然沒有要去拍一下舊居的念頭,事實上,我總是下意識地遠離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