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批評的“不及物”(1 / 2)

其二,目無文本、觸及一點不及其餘的臆想式批評。一切從文本出發本是文學批評的基本原則,但這個原則在當今的批評界卻遭到了普遍的背棄。許多批評家的閱讀量已經低到了令人吃驚的地步,一方麵是文學生產力的空前高漲,一年1000部的長篇小說產量可以說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度都難以想象的,另一方麵卻是批評家對文學作品的冷漠甚至拒絕,有些批評家一年的閱讀量恐怕連10部長篇小說也達不到,這種巨大的矛盾就造成了當今批評無法避免的“失語”現象。可以說,正由於沒有文本閱讀量作基礎,批評家已經失去了在批評對象麵前的主動權。他們無法自覺而主動地選擇批評對象,隻能聽命於“媒體”或某種權威的聲音。某種意義上,我們時代媒體以“炒作”的方式對我們時代文學的判斷已經影響了批評家的判斷,他們無法在比較的坐標上來抵製和抗拒媒體的聲音,因為他們不比媒體閱讀得更多。而即使對所閱讀作品的批評,也常常不是“細讀”式的、學術化的,而是蜻蜓點水式的臆想化的批評。許多批評家不僅不會去反複閱讀、探究一部文本,而且似乎已經失去了完整地閱讀一部作品的耐心,有時隻看看內容提要、故事梗概就可以寫批評文章或在研討會上高談闊論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這樣的現象我們看得實在太多,有些批評家想象力已發達到不看作品就可以寫出關於這部作品的長篇大論的地步,而各種各樣的作品討論會上月區些洋洋灑灑的宏論也幾乎都是即興臆想出來的。據說,有的批評家隻要聽聽別人對小說故事的大致介紹就能寫出5000字到10000萬字的批評文章,有的批評家第一天晚上還在抱怨沒讀作品,第二天就能作一個小時的主題發言。如果說,這樣的批評對文學文本的背棄多多少少有點不“道德”,有點墮落意味的話,那麼在對待文本的問題上,許多“道德”的、“嚴肅”的批評也同樣存在著對“文本”的輕視和忽略的現象。許多批評家有著深刻的思想、高深的理論、豐富的學識和聰穎的智慧,他們把文學批評視做展示自己這一切的舞台,而“文本”隻不過成了他踩在腳下的“跳板”和過渡。他們的批評文字往往文采斐然,思想高深,但卻與所評論的文本幾乎沒什麼關係。“文本”成了批評家揮灑才情的中介和“由頭”,最多隻是批評家所要表達的“思想”的佐證,批評家完全是“借他人之酒杯,澆心中之塊壘”,在這種情況下,批評的“不及物”可以說是必然的結果。這種現象在20世紀80年代對先鋒小說的評論中尤為常見,而90年代對尤鳳偉的《中國1957》、莫言的《檀香刑》、閻連科的《受活》等文本的評論中也大量存在。這樣的批評當然會給人以啟示與收獲,但這種啟示與收獲是與批評家所評文本無關的,它是對文本的某一局部、某一細節、某一點的“借用”或演繹,有時甚至不惜以對整體“文本”的遮蔽、曲解和犧牲為代價。

其二,目無文本、觸及一點不及其餘的臆想式批評。一切從文本出發本是文學批評的基本原則,但這個原則在當今的批評界卻遭到了普遍的背棄。許多批評家的閱讀量已經低到了令人吃驚的地步,一方麵是文學生產力的空前高漲,一年1000部的長篇小說產量可以說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度都難以想象的,另一方麵卻是批評家對文學作品的冷漠甚至拒絕,有些批評家一年的閱讀量恐怕連10部長篇小說也達不到,這種巨大的矛盾就造成了當今批評無法避免的“失語”現象。可以說,正由於沒有文本閱讀量作基礎,批評家已經失去了在批評對象麵前的主動權。他們無法自覺而主動地選擇批評對象,隻能聽命於“媒體”或某種權威的聲音。某種意義上,我們時代媒體以“炒作”的方式對我們時代文學的判斷已經影響了批評家的判斷,他們無法在比較的坐標上來抵製和抗拒媒體的聲音,因為他們不比媒體閱讀得更多。而即使對所閱讀作品的批評,也常常不是“細讀”式的、學術化的,而是蜻蜓點水式的臆想化的批評。許多批評家不僅不會去反複閱讀、探究一部文本,而且似乎已經失去了完整地閱讀一部作品的耐心,有時隻看看內容提要、故事梗概就可以寫批評文章或在研討會上高談闊論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這樣的現象我們看得實在太多,有些批評家想象力已發達到不看作品就可以寫出關於這部作品的長篇大論的地步,而各種各樣的作品討論會上月區些洋洋灑灑的宏論也幾乎都是即興臆想出來的。據說,有的批評家隻要聽聽別人對小說故事的大致介紹就能寫出5000字到10000萬字的批評文章,有的批評家第一天晚上還在抱怨沒讀作品,第二天就能作一個小時的主題發言。如果說,這樣的批評對文學文本的背棄多多少少有點不“道德”,有點墮落意味的話,那麼在對待文本的問題上,許多“道德”的、“嚴肅”的批評也同樣存在著對“文本”的輕視和忽略的現象。許多批評家有著深刻的思想、高深的理論、豐富的學識和聰穎的智慧,他們把文學批評視做展示自己這一切的舞台,而“文本”隻不過成了他踩在腳下的“跳板”和過渡。他們的批評文字往往文采斐然,思想高深,但卻與所評論的文本幾乎沒什麼關係。“文本”成了批評家揮灑才情的中介和“由頭”,最多隻是批評家所要表達的“思想”的佐證,批評家完全是“借他人之酒杯,澆心中之塊壘”,在這種情況下,批評的“不及物”可以說是必然的結果。這種現象在20世紀80年代對先鋒小說的評論中尤為常見,而90年代對尤鳳偉的《中國1957》、莫言的《檀香刑》、閻連科的《受活》等文本的評論中也大量存在。這樣的批評當然會給人以啟示與收獲,但這種啟示與收獲是與批評家所評文本無關的,它是對文本的某一局部、某一細節、某一點的“借用”或演繹,有時甚至不惜以對整體“文本”的遮蔽、曲解和犧牲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