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那個叫馬原的漢人,我寫小說。我喜歡天馬行空,我的故事多多少少都有那麼一點茸人聽聞。我用漢語講故事,漢字據說是所有語言中最難接近語言本身的文字,我為我用漢字寫作而得意。全世界的好作家都做不到這一點,隻有我是一個例外。
這是在《虛構》的開頭,馬原劈麵塞給我們的一段話。在這段話裏麵我們接觸到了大量的敘述信息,比如敘述者、主人公、敘述人稱、故事的性質,等等。我們看到,無論是“敘述”,還是敘述者或作家本人,都不再是躲躲藏藏,而是大搖大擺地進人了文本。這種主動的暴露敘事可以說正是現代小說的一個重要特征。其後,馬原又明確告訴讀者,他小說寫作的基本“技法”以及正在“進行”中的小說的“素材”情況和基本“構思”:
比如這一次我為了杜撰這個故事,把腦袋掖在腰裏鑽了七天瑪曲村。做一點補充說明,這是一個關於麻風病人的故事,瑪曲村是國家指定的病區,麻風村。
毫無疑問,我隻是借助住滿病人的小村莊做背景。我需要使用這七天時間裏得到的觀察結果,然後我再去編排一個茸人聽聞的故事。我敢斷言,許多苦於找不到突破性題材的作家(包括那些想當作家的人)肯定會因此羨慕我的好運氣。這篇小說的讀者中間有這樣的人嗎?請來信告訴我。我就叫馬原,真名。我用過筆名,這篇東西不用。
《虛構》的主體是主人公“我”在“瑪曲村”的七天神奇經曆和幾個麻風病人的故事。這部分的“敘述”表麵上極其寫實甚至近乎通訊報道,但是兼作者、敘述人與主人公於一身的“我”雖不再如前麵那樣肆無忌憚地談論自己的寫作秘訣,但仍不忘在故事講得娓娓動聽的緊要關頭突然現身給讀者以當頭棒喝。比如,當“我”有一天傍晚與女主人公談及啞巴及爬山等的經曆時,小說就突然插人“我是一個寫小說的作家,我格外注意人物說話的情形,我知道她的情況極為罕見”這樣的敘述語式,使得正在進展的故事重新成為被“敘述”或談論的對象,那種似乎“真實”的故事情境一下子又暴露出了“虛構”的本質。而當故事行將結束時,敘述人更是直接跳出“故事”來與讀者對話了:
讀者朋友,在講完這個悲慘的故事之前,我得說下麵的結尾是杜撰的。我像許多講故事的人一樣,生怕你們中的一些人認起真:因為我住在安定醫院是暫時的,我總要出來,回到你們中間。我個子高大,滿臉胡須,我是個有名有性的男性公民,說不定你們中的好多人會在人群中認出我。我不希望那些認真的人看了故事,說我與麻風病患者有染。……
我還得說下麵的結尾是我為了洗,*1,自己杜撰的,我沒別的辦法。我這樣再三聲明,也許會使這部傑作失掉一部分光彩,我割愛了。我說了,我沒別的辦法。我自認晦氣,我是個倒黴蛋。誰讓我找上這個倒黴的素材?找上這個倒黴的行當?當然沒別人。我自認倒黴就是了。
我就是那個叫馬原的漢人,我寫小說。我喜歡天馬行空,我的故事多多少少都有那麼一點茸人聽聞。我用漢語講故事,漢字據說是所有語言中最難接近語言本身的文字,我為我用漢字寫作而得意。全世界的好作家都做不到這一點,隻有我是一個例外。
這是在《虛構》的開頭,馬原劈麵塞給我們的一段話。在這段話裏麵我們接觸到了大量的敘述信息,比如敘述者、主人公、敘述人稱、故事的性質,等等。我們看到,無論是“敘述”,還是敘述者或作家本人,都不再是躲躲藏藏,而是大搖大擺地進人了文本。這種主動的暴露敘事可以說正是現代小說的一個重要特征。其後,馬原又明確告訴讀者,他小說寫作的基本“技法”以及正在“進行”中的小說的“素材”情況和基本“構思”:
比如這一次我為了杜撰這個故事,把腦袋掖在腰裏鑽了七天瑪曲村。做一點補充說明,這是一個關於麻風病人的故事,瑪曲村是國家指定的病區,麻風村。
毫無疑問,我隻是借助住滿病人的小村莊做背景。我需要使用這七天時間裏得到的觀察結果,然後我再去編排一個茸人聽聞的故事。我敢斷言,許多苦於找不到突破性題材的作家(包括那些想當作家的人)肯定會因此羨慕我的好運氣。這篇小說的讀者中間有這樣的人嗎?請來信告訴我。我就叫馬原,真名。我用過筆名,這篇東西不用。
《虛構》的主體是主人公“我”在“瑪曲村”的七天神奇經曆和幾個麻風病人的故事。這部分的“敘述”表麵上極其寫實甚至近乎通訊報道,但是兼作者、敘述人與主人公於一身的“我”雖不再如前麵那樣肆無忌憚地談論自己的寫作秘訣,但仍不忘在故事講得娓娓動聽的緊要關頭突然現身給讀者以當頭棒喝。比如,當“我”有一天傍晚與女主人公談及啞巴及爬山等的經曆時,小說就突然插人“我是一個寫小說的作家,我格外注意人物說話的情形,我知道她的情況極為罕見”這樣的敘述語式,使得正在進展的故事重新成為被“敘述”或談論的對象,那種似乎“真實”的故事情境一下子又暴露出了“虛構”的本質。而當故事行將結束時,敘述人更是直接跳出“故事”來與讀者對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