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穆時英終於死了。有人慶幸,有人遺憾。但我們說既然後來穆時英把自己的生命從文學投向了政治,那麼,從文學事業說,這種損失在他死亡之前就已成為事實了。而他的死,不管是漢奸而死,還是國民黨情報人員而死,其意義都是社會學、政治學和曆史學上的,根本上與文學無涉。而我們可以斷言的隻是他生命的焦慮永遠也無法緩解。他所體驗的隻能是困境中的人生,無論是淪落下層時的人身傷害,還是在政治漩渦中翻滾,從別人作品中尋找傾向的上層生活,都注定了他無法輕鬆。至於結局,我們隻能說他很悲慘。
總的來說,穆時英的藝術曲線是:由追求政治功利回歸文學本體(生活體驗與生命感受),再到棄文從政。穆時英為自己和文學架設了雙重軌道。當然這種“雙軌”也植根於他的人生觀和文藝觀。從人生觀上說,穆時英早期是個人道主義者。他對下層生活的同情是貫穿於整個《南北極》的人生情緒,他功利主義的“普羅意識”之表現能取得一定成就也與這種人道主義的思想有關。但他的人生觀又充滿了許多難以克服的矛盾。拿女性觀來說,穆時英既有仇視女性的一麵,又有《手指》等小說對女性的同情,正是在與女性的關係上他最能認識自己的存在。他後來對女人的追逐與消費既是對女人的異化,也是對人道主義的拋棄。從中我們也正可以觀照穆時英人生態度、人生方式乃至小說風貌的變化。從文藝觀上說,穆時英是個徹底的功利主義者。這就使他的文藝思想處於一種動態的矛盾變化中。在內容與形式的關係上,他重形式輕內容,他由普羅文學到新感覺文學的發展軌跡也是以技巧的圓熟為標誌,早期的普羅意識之演變為現代派意義上的對存在的哲學表現,相伴隨的也是他“技巧”上的現代主義盛名。在主觀表現與客觀再現的辯證關係上,他也作出了偏向的選擇。《公墓》之後的小說固然是主觀宣泄的產物,即使《南北極》內迎合時代氣息的“現實”之作亦偏重主觀性的“感性敘述”。他創作的兩重麵貌,其深層也是兩種文學觀念搏殺的產物。《南北極》以集體無意識的方式表達了對傳統文化的歸附,新感覺小說從內容到形式都滲透著西方文學的血液。但從《黑牡丹》等小說來看,穆時英最終尋找到的擺脫都市困境的藥方,卻是中國傳統的道家隱士文化,這既體現了他兩重的文化態度,又表現他新感覺小說文化形態上的深刻矛盾。可以說,穆時英以他的文學和人生為中國現代文學提供了深刻的教訓。他的文學雙軌,以及文學與人生的雙軌,都是我們文學的寓言式啟示。作為一顆飄逝而過的文學流星,穆時英的話語價值,理應受到重視。
但是穆時英終於死了。有人慶幸,有人遺憾。但我們說既然後來穆時英把自己的生命從文學投向了政治,那麼,從文學事業說,這種損失在他死亡之前就已成為事實了。而他的死,不管是漢奸而死,還是國民黨情報人員而死,其意義都是社會學、政治學和曆史學上的,根本上與文學無涉。而我們可以斷言的隻是他生命的焦慮永遠也無法緩解。他所體驗的隻能是困境中的人生,無論是淪落下層時的人身傷害,還是在政治漩渦中翻滾,從別人作品中尋找傾向的上層生活,都注定了他無法輕鬆。至於結局,我們隻能說他很悲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