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八十五章:秋後算賬(1 / 2)

最新網址:.x23us.us 偷工減料導致明軍的火銃也就是火繩槍質量差容易炸膛。

明軍銃手害怕被炸瞎了眼睛,一是裝填是故意減少火藥量降低炸膛的風險,二是閉著眼睛開火。

所以擁有大量火器的明軍在戰場上發揮不出先進性,被建奴吊打!

燧發槍是發展趨勢,黃毅很重視,親自指點,隻可惜依舊沒能量產。

因為發火率雖然提高了一些也隻是五六成而已, 沒達到黃毅要求的八成以上。

根據地的三百火槍手都是端著根據地自產的魯密銃參戰。

黃毅是個現代人,當然知道獎勤罰懶,不能吃大鍋飯。

不管是什麼產品,哪怕是毛線衣、羊毛氈,都有合格等級,武器的質量要求更加高。

所有的產品都執行計件工資製,多勞多得已經深入人心。

如何把控質量是重中之重!

火器的質量必須嚴控!

責任到人必不可少。

根據地出產的每一杆魯密銃都有編號, 每個編號都有質量記錄。

非正常毀壞可以追責到每個零部件的生產者!

況且根據地的鐵匠用不著靠著偷工減料養活自己和家人。

他們要靠打製出精品提高計件工資的等級, 靠工友、大師傅對他們平時工作態度的評分得到公租房分配。

所以根據地沒有粗製濫造的產品, 軍品必是精品,自產的魯密銃質量高於福建、廣東貨。

戰馬被羽箭遠遠地射中基本上不礙事,被魯密銃打中事兒就大了。

魯密銃齊射可以在蒙古輕騎兵接近到八十步之時,這個距離騎弓射出輕箭都有可能飛不到,飛到也沒了殺傷力。

蒙古輕騎兵承受住一輪齊射後繼續突破,接下來還會被箭矢、投槍大量殺傷。

以喀喇沁諸部的那點兒實力,有可能根本用不上全套的戰術,沒準兒一個騎兵突襲就萬事大吉!

絕大多數蒙古部落沒有火炮,隻要能夠消弭羽箭漫射造成的傷亡,黃毅就能以最小的傷亡取得勝利。

想要在明末亂世立足且開創新天地談何容易?

黃毅需要培養人才曆練麾下,每一個上過戰場的戰士都是將軍的種子,都有可能成為新天地的管理者。

竭盡所能減少傷亡,決不能打消耗戰,是這一兩年的原則。

黃毅沒忘了赫丹巴特爾, 派遣黃大智送去了五百石麥子、一百口根據地自產的鐵鍋。

不是準備和他聯手打擊喀喇沁諸部, 而是約他同時出兵各自打擊離得最近的部落。

這樣做了有個大好處,用不著因為分戰利品起糾紛。

還有一個好處是強敵來自兩個方向,一盤散沙的喀喇沁三十六家更加難以應對。

喀喇沁去年做了帶路黨,夥同建奴殺入京畿之地,搶劫了大量金銀財寶、裹挾了很多漢民,得了不少盔甲和武器。

秋後算賬的時候到了,當然要盡可能多的解救漢民。

黃毅讓黃大智給赫丹巴特爾傳口信,要求他洗劫喀喇沁部落之時盡可能保全漢民。

戰後,根據地接收所有的漢民,不會讓他白忙,無論男女老幼,黃毅以一個漢民給五十斤麥子作為酬謝,上不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