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儒家倫理觀之作《孝經》(1 / 1)

孔子說:“為親人守喪不超過3年,是告訴人們居喪是有其終止期限的。辦喪事的時候,要為去世的父母準備好棺材、外棺、穿戴的衣飾和鋪蓋的被子等,妥善地安置進棺內,陳列擺設上、簋類祭奠器具,以寄托生者的哀痛和悲傷。出殯的時候,捶胸頓足,號啕大哭地哀痛出送。占卜墓穴吉地以安葬。興建起祭祀用的廟宇,使亡靈有所歸依並享受生者的祭祀。在春秋兩季舉行祭祀,以表示生者無時不思念亡故的親人。在父母親在世時以愛和敬來侍奉他們,在他們去世後,則開著悲哀之情料理喪事。如此,就盡到了人生在世應盡的本分和義務。養生送死的大義都做到了,才算是完成了作為孝子侍奉親人的義務。”

曾子聽了很有感悟,他在孔子的教導下,逐漸對孝道有了更深的認識。後來,曾子和孔子其他門徒一起,將孔子所傳授的孝道寫成了一本《孝經》,這部書便成為了我國儒學經典。

《孝經》是我國古代儒家的倫理學著作,集中地闡發了儒家的倫理思想。《孝經》認為以孝為中心,認為孝是諸德之本,國君可以用孝治理國家,臣民能夠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祿。

對於行孝的要求和方法,《孝經》也作了係統而詳細的規定,它主張把“孝”貫串於人的一切行為之中。此外,《孝經》還把道德規範與法律聯係起來。《孝經》在我國漫長的社會曆史進程中,對傳播和維護社會倫理、社會秩序起了很大作用。

孔子說:“為親人守喪不超過3年,是告訴人們居喪是有其終止期限的。辦喪事的時候,要為去世的父母準備好棺材、外棺、穿戴的衣飾和鋪蓋的被子等,妥善地安置進棺內,陳列擺設上、簋類祭奠器具,以寄托生者的哀痛和悲傷。出殯的時候,捶胸頓足,號啕大哭地哀痛出送。占卜墓穴吉地以安葬。興建起祭祀用的廟宇,使亡靈有所歸依並享受生者的祭祀。在春秋兩季舉行祭祀,以表示生者無時不思念亡故的親人。在父母親在世時以愛和敬來侍奉他們,在他們去世後,則開著悲哀之情料理喪事。如此,就盡到了人生在世應盡的本分和義務。養生送死的大義都做到了,才算是完成了作為孝子侍奉親人的義務。”

曾子聽了很有感悟,他在孔子的教導下,逐漸對孝道有了更深的認識。後來,曾子和孔子其他門徒一起,將孔子所傳授的孝道寫成了一本《孝經》,這部書便成為了我國儒學經典。

《孝經》是我國古代儒家的倫理學著作,集中地闡發了儒家的倫理思想。《孝經》認為以孝為中心,認為孝是諸德之本,國君可以用孝治理國家,臣民能夠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祿。

對於行孝的要求和方法,《孝經》也作了係統而詳細的規定,它主張把“孝”貫串於人的一切行為之中。此外,《孝經》還把道德規範與法律聯係起來。《孝經》在我國漫長的社會曆史進程中,對傳播和維護社會倫理、社會秩序起了很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