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記:曆次《通鑒》讀書活動報道稿(1 / 3)

(廣州市白雲區教育發展中心 李嵐供稿)

得失千古事,悠悠寸心知

——第二次《資治通鑒》讀書活動報道

古語有雲:“冬讀經,夏讀史,秋讀諸子,春讀集。”六月的羊城,雖已充滿令人燥熱煩悶的盛夏氣息,但廣州中學曆史教師卻有一份清涼的舒心,隻因我們再次迎來了尊敬的嘉賓——台灣“清華大學”曆史研究所的張元教授。2010年6月10日的下午和晚上,在廣州市第六中學,台灣“清華大學”張元教授引領我們閱讀《資治通鑒》有關唐史方麵的內容。本次閱讀活動大致涵納以下三方麵內容。

第一,《通鑒》內容導讀探究——知人論事明得失。

這次張元教授導讀《資治通鑒》三部分內容:第四章《李唐統一天下》、第五章《貞觀時期政事》、第六章《高宗時期政事》。在講述時張元教授從人物描述入手,引導老師們思考:曆史學家幾句簡短的記載,是如何體現人物複雜的性格,以及人物性格會對人物命運產生怎樣的影響?如讀到《資治通鑒》對李世民的描寫:“上神采英毅,群臣進見者,皆失舉措;上知之,每見人奏事,必假以辭色,冀聞規諫。”張元教授引導我們進行一步步的思考,從李世民的性格到作為一個政治領袖其內在的精神氣度,以及這樣的性格氣度與“貞觀之治”之間的關係。特別在讀到魏征進諫時所說:“陛下開臣使言,故臣得盡其愚,若陛下拒而不受,臣何感數犯顏色乎!”李世民的性格特征、政治智慧以及這對千古君臣關係躍然紙上。

在張元教授的引導之下,貞觀年間、高宗年間的曆史事件和曆史人物,如立體圖畫一樣呈現在老師們麵前。“射兄殺弟,血染宮牆”的宣武門之變,“李唐源出夷狄故閨門多失禮之事”的大逆不道,“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的“貞觀之治”,“智識過人,必將致位宰相”的封德彝,“以通公主故,大書特書”的辯機和尚,“不以死爭之,何以下見先帝”的褚遂良,說出“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的李績……一個個豐滿的人物形象,如一幅幅生動的曆史臉譜,將唐王朝的時代氣象展現在我們麵前。是非成敗轉頭空,過往發生的事情,於當下究竟意義何在?這些問題在張元教授的講解中我們漸漸明晰。

第二,曆史教學目標思考——明辨是非因器識。

正如《資治通鑒》一書的寫作目的:“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行失。”曆史教育最基本的目的,不僅是讓學生知道過去發生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們銘記那些有利於他成長的東西。什麼是有利於他成長的東西?張元教授認為是曆史中暗含的是非對錯,學習曆史的過程實際上是明辨是非的過程,而這也會成為他們成長過程的準則與指引。正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曆史教育與曆史研究不同,求真不是唯一的指向。所以張元教授給中學老師的建議是:那些不好的話,不好的事情,也可以不講。從過往的曆史人物來看,他們之所以能明辨是非,是因為他們的器識超越常人。正如《資治通鑒》中裴行儉所說:“士之致遠,當先器識而後才藝。”曆史的長河中,多少俊傑因才藝高超而器識狹窄,命途多舛,以悲劇落幕。在張元教授看來,器識是理想、精神、氣概、涵養的總稱,我想這應當成為我們曆史教學培養學生的目標。我們帶領學生走進浩瀚的曆史長河,以每一個時代裏那些具有非常精神之人,不斷地感染學生,涵養其器識。或許,這會是我們這門學科最有意思並最有意義的地方。

(廣州市白雲區教育發展中心 李嵐供稿)

得失千古事,悠悠寸心知

——第二次《資治通鑒》讀書活動報道

古語有雲:“冬讀經,夏讀史,秋讀諸子,春讀集。”六月的羊城,雖已充滿令人燥熱煩悶的盛夏氣息,但廣州中學曆史教師卻有一份清涼的舒心,隻因我們再次迎來了尊敬的嘉賓——台灣“清華大學”曆史研究所的張元教授。2010年6月10日的下午和晚上,在廣州市第六中學,台灣“清華大學”張元教授引領我們閱讀《資治通鑒》有關唐史方麵的內容。本次閱讀活動大致涵納以下三方麵內容。

第一,《通鑒》內容導讀探究——知人論事明得失。

這次張元教授導讀《資治通鑒》三部分內容:第四章《李唐統一天下》、第五章《貞觀時期政事》、第六章《高宗時期政事》。在講述時張元教授從人物描述入手,引導老師們思考:曆史學家幾句簡短的記載,是如何體現人物複雜的性格,以及人物性格會對人物命運產生怎樣的影響?如讀到《資治通鑒》對李世民的描寫:“上神采英毅,群臣進見者,皆失舉措;上知之,每見人奏事,必假以辭色,冀聞規諫。”張元教授引導我們進行一步步的思考,從李世民的性格到作為一個政治領袖其內在的精神氣度,以及這樣的性格氣度與“貞觀之治”之間的關係。特別在讀到魏征進諫時所說:“陛下開臣使言,故臣得盡其愚,若陛下拒而不受,臣何感數犯顏色乎!”李世民的性格特征、政治智慧以及這對千古君臣關係躍然紙上。

在張元教授的引導之下,貞觀年間、高宗年間的曆史事件和曆史人物,如立體圖畫一樣呈現在老師們麵前。“射兄殺弟,血染宮牆”的宣武門之變,“李唐源出夷狄故閨門多失禮之事”的大逆不道,“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的“貞觀之治”,“智識過人,必將致位宰相”的封德彝,“以通公主故,大書特書”的辯機和尚,“不以死爭之,何以下見先帝”的褚遂良,說出“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的李績……一個個豐滿的人物形象,如一幅幅生動的曆史臉譜,將唐王朝的時代氣象展現在我們麵前。是非成敗轉頭空,過往發生的事情,於當下究竟意義何在?這些問題在張元教授的講解中我們漸漸明晰。

第二,曆史教學目標思考——明辨是非因器識。

正如《資治通鑒》一書的寫作目的:“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行失。”曆史教育最基本的目的,不僅是讓學生知道過去發生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們銘記那些有利於他成長的東西。什麼是有利於他成長的東西?張元教授認為是曆史中暗含的是非對錯,學習曆史的過程實際上是明辨是非的過程,而這也會成為他們成長過程的準則與指引。正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曆史教育與曆史研究不同,求真不是唯一的指向。所以張元教授給中學老師的建議是:那些不好的話,不好的事情,也可以不講。從過往的曆史人物來看,他們之所以能明辨是非,是因為他們的器識超越常人。正如《資治通鑒》中裴行儉所說:“士之致遠,當先器識而後才藝。”曆史的長河中,多少俊傑因才藝高超而器識狹窄,命途多舛,以悲劇落幕。在張元教授看來,器識是理想、精神、氣概、涵養的總稱,我想這應當成為我們曆史教學培養學生的目標。我們帶領學生走進浩瀚的曆史長河,以每一個時代裏那些具有非常精神之人,不斷地感染學生,涵養其器識。或許,這會是我們這門學科最有意思並最有意義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