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認識科學發展之二:科學發展觀同“發展才是硬道理”一脈相承
有一種觀點認為,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是對“發展才是硬道理”的糾偏甚至是否定。這個觀點是錯誤的。從中國共產黨提出科學發展觀的背景和過程看,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就是說,科學發展觀是對發展的本質、目的、方法和要求等方麵科學的認識,是對以往我們黨領導的現代化建設尤其是改革開放的實踐進行科學總結基礎上提出來的。
黨的文獻對科學發展觀的內涵進行了科學闡釋,指出“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麵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既然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那麼,科學發展觀當然是對“發展才是硬道理”的堅持和發展。
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科學發展觀和“發展才是硬道理”提出的背景和針對性是有所不同的。鄧小平提出“發展才是硬道理”是在“文化大革命”結束後,我們國家與世界發達國家差距懸殊,國內撥亂反正、百廢待興等背景下提出來的;是針對我們過去長期搞“以階級鬥爭為綱”尤其是“文化大革命”造成了我國國民經濟瀕臨崩潰的狀況而言的。那時,中國共產黨麵臨的最緊迫的任務是發展。因此,鄧小平才提出“發展才是硬道理”。與此同時,鄧小平也反複強調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能“單打一”,要注意“綜合平衡”等重要的發展思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經過近30年的大發展,中國共產黨針對我國在快速發展中遇到的兩難,甚至是多難問題,在改革開放實踐基礎上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因此,科學發展觀是在新的曆史起點上提出的,不同於“發展才是硬道理”的提出背景,所要實現的發展是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發展,即又好又快的發展。
我們講了兩者提出的背景和針對性有所不同,更能說明科學發展觀和“發展才是硬道理”是一脈相承、與時俱進的。這個“脈”就是發展,這個“進”就是又好又快的發展。
鏈接 世界各國在發展問題上的經驗教訓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範圍內出現了以經濟增長為目標的發展浪潮。新獨立的貧困國家基於自身的落後現狀,產生了謀求迅速增長和追求國民生產總值(GNP)的衝動。20世紀五六十年代,許多發展中國家取得了巨大的經濟增長,但這些國家幾乎都出現了分配不公、社會腐敗、政治動蕩、環境惡化、生態失衡,甚至局部戰爭頻發等社會問題。20世紀60年代以來,西方發達國家“有增長無發展”的發展模式愈益受到挑戰。東西方冷戰、南北衝突、環境汙染等問題的出現,使人類麵臨空前的發展困境。這一切促使人們認識到:經濟增長並不必然給人們帶來普遍的福祉,單純的經濟增長也不必然會消除貧困;相反,由於發展的畸形,導致平民教育、社會公正、生態環境等社會進步因素作為經濟增長的代價而犧牲掉了。對於發展來說,經濟增長固然重要,但畢竟不是發展的全部內涵和唯一規定。衡量一個國家的發展程度,除了經濟尺度外,還應包括各項社會指標,即反映生活質量的“非經濟尺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