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沒見過如此瑣碎、細小、脫離宏大敘事的博物館。我們想象中的博物館首先要“博”,地方要大,存的東西也得大,要事關天下蒼生,要關乎宇宙洪荒,否則都拿不出手,難為情。但這個小鎮博物館就膽敢堂皇地把一切“舊”東西擺出來——這就是我們的曆史,我們這小鎮多少年來就是這麼一針一線地過來的。經過的就是曆史,這是我們之“所從來”。我在盯著某張照片旁邊的說明看,一個當地人過來,問我是否需要幫助,他對這裏所有掌故都門兒清。他很自信,對我蹺著大拇指。我沒麻煩他,我知道他一定什麼都知道。
幾年後,我在故鄉和朋友聊天,想起了這個人。我對他肅然起敬,這是個有“出處”的人。當時我和朋友說到故鄉的物產和曆史,我突然蒙了,我對故鄉竟然知之如此之少,很多地方經不起別人的追問和推敲。即便有所涉獵的,也不過囫圇其大概,離深入和理解相距遙遠。和那個人比,我在故鄉成了一個沒有“出處”的人。我離開故鄉,飄在外麵的世界上,從此也就斷了和故鄉連著的根。反過來說,我就是生老於故鄉,就一定能成為有“出處”的人?未必,更大的可能是,我是個生活在故鄉的“異鄉人”。我很難像那個人一樣蹺起自信的大拇指——我們的曆史風流雲散,被日常生活消磨殆盡;我們沒有什麼博物館,哪怕一間屋大的地方。
事實上,這幾年我斷斷續續看了很多國外的小博物館,小城市裏的,小鎮上的。東西未必有多好,有多古舊和微言大義,尤其像美國這樣曆史短少的國家,不少小鎮僅有幾十年曆史,但他們願意辟出一塊地方,隆重地收藏、紀念和展示出來。幾十年也是曆史,幾十年也得保存好來路和出處。
有一回和故鄉主管文化的領導吃飯,我在飯桌無數次提到小博物館,我想他肯定已經被我搞煩了,他一再說,再考慮考慮,再考慮考慮。事實很可能永遠被“考慮”。因為“咱們泱泱大國,曆史長得能讓洋鬼子背過氣去,弄間屋裝那百十年的小玩意兒,誰好意思?犯不上”。
2011-11-27,知春裏
我從沒見過如此瑣碎、細小、脫離宏大敘事的博物館。我們想象中的博物館首先要“博”,地方要大,存的東西也得大,要事關天下蒼生,要關乎宇宙洪荒,否則都拿不出手,難為情。但這個小鎮博物館就膽敢堂皇地把一切“舊”東西擺出來——這就是我們的曆史,我們這小鎮多少年來就是這麼一針一線地過來的。經過的就是曆史,這是我們之“所從來”。我在盯著某張照片旁邊的說明看,一個當地人過來,問我是否需要幫助,他對這裏所有掌故都門兒清。他很自信,對我蹺著大拇指。我沒麻煩他,我知道他一定什麼都知道。
幾年後,我在故鄉和朋友聊天,想起了這個人。我對他肅然起敬,這是個有“出處”的人。當時我和朋友說到故鄉的物產和曆史,我突然蒙了,我對故鄉竟然知之如此之少,很多地方經不起別人的追問和推敲。即便有所涉獵的,也不過囫圇其大概,離深入和理解相距遙遠。和那個人比,我在故鄉成了一個沒有“出處”的人。我離開故鄉,飄在外麵的世界上,從此也就斷了和故鄉連著的根。反過來說,我就是生老於故鄉,就一定能成為有“出處”的人?未必,更大的可能是,我是個生活在故鄉的“異鄉人”。我很難像那個人一樣蹺起自信的大拇指——我們的曆史風流雲散,被日常生活消磨殆盡;我們沒有什麼博物館,哪怕一間屋大的地方。
事實上,這幾年我斷斷續續看了很多國外的小博物館,小城市裏的,小鎮上的。東西未必有多好,有多古舊和微言大義,尤其像美國這樣曆史短少的國家,不少小鎮僅有幾十年曆史,但他們願意辟出一塊地方,隆重地收藏、紀念和展示出來。幾十年也是曆史,幾十年也得保存好來路和出處。
有一回和故鄉主管文化的領導吃飯,我在飯桌無數次提到小博物館,我想他肯定已經被我搞煩了,他一再說,再考慮考慮,再考慮考慮。事實很可能永遠被“考慮”。因為“咱們泱泱大國,曆史長得能讓洋鬼子背過氣去,弄間屋裝那百十年的小玩意兒,誰好意思?犯不上”。
2011-11-27,知春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