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說話

早上,圓圓奶奶照顧孩子吃飯上學。她給圓圓剝了個粽子,笑嗬嗬地看著她吃。圓圓一邊看著電視,一邊慢吞吞地吃著。圓圓奶奶怕孩子吃不飽,盯著圓圓接連問了好幾遍:“孩子,一個粽子夠不夠呀,要不要再剝開一個呀?”

圓圓顯得不耐煩地說:“奶奶,這一個還沒吃完哩,我怎麼知道夠不夠呀!”聽到圓圓的話,我趕緊走過去,不悅地同她說:“怎麼這麼沒禮貌呀,奶奶問你話呢,要認真回答嘛!”圓圓看看我,嘻嘻一笑說:“自打奶奶來後,媽媽話少了,奶奶話多了,嘿嘿,我發現奶奶比媽媽還會嘮叨哩!”

我看看母親,尷尬一笑,搖搖頭對圓圓說:“不要轉移話題,快說,一個粽子夠不夠?”圓圓“哦”了聲,撅著嘴,向我做個鬼臉,嘿嘿一笑說:“好了,拜托你們了,我的小肚肚又不會說話,別老問個沒完好不好呀……”

育兒心得

童言無忌,幼小的孩子單純、幼稚、純真,容易表露自己的真情實感,對奶奶道出自己的真實想法。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單純、幼稚的天性會逐步淡化,有的孩子會對父母的嘮叨不予理睬,或即使耐著性子聽也根本不拿它當回事,或把對父母的膩煩感埋在心裏,嘴上不予反駁,但內心非常反感。如果父母不能和孩子平等地溝通,孩子的膩煩心理就很難得到及時的疏導,日久就會由膩煩滋生出他它不良心理。

家長或長輩喜歡在孩子麵前沒完沒了地嘮叨,多是由於太疼愛孩子,怕孩子吃不飽穿不暖,怕孩子不會做事或做不好事,怕孩子不好好學習,怕孩子上學不安全,怕孩子跟同學鬧意見,怕孩子不聽老師的話,等等。父母沒完沒了的嘮叨是對孩子心理的一種強製幹預,是違背孩子意願的。對於稍大一點的孩子來說,他們可能會認為父母沒完沒了的嘮叨,就是對他們獨立能力的輕視,是對他們的不信任。父母幹預過多,不僅會使孩子產生膩煩心理,也會打擊孩子獨立做事的積極性,消磨他們的上進心。教育孩子要多鼓勵,而沒完沒了的嘮叨有時正好起的是相反的作用。當孩子已經明白某個道理時,父母再去沒完沒了地在孩子麵前強調,是起不到好的教育效果的。父母這祥做的本意是好的,但卻忽視了孩子的心理感受和承受能力,孩子產生膩煩或抵抗情緒也就在所難免。

不少家長認為“嘮叨”是對孩子的一種愛,愛再多也沒錯。然而,這種認識是不正確的。因為對孩子“愛”得太過,就是“溺愛”,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是沒有多大好處的。孩子也是獨立的社會個體,他們也有人格尊嚴,也有尋求獨立、實現自我價值的強烈願望,也需要他人的尊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啟蒙老師,也是孩子最親密、最信任的親人,父母卻往往因為對孩子溺愛過度漠視了孩子的“存在”,剝奪了他們的表現欲望,抑製了他們的個性發展。試想,如果孩子反過來對父母沒完沒了地嘮叨或指責,父母會是什麼感受?由此看來,父母也要學會換位思考,多站在孩子角度上想一想,不妨來個家庭角色互換,讓孩子當回家長,體驗一下被“嘮叨”的感覺。實際上,不少父母尤其是年輕的父母,在孩子麵前沒完沒了地嘮叨,並不是真想教育孩子,而是在借機宣泄自己的煩躁和不滿情緒,打著教育孩子的幌子,實際上卻是在朝孩子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