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存在瓶頸
“十二五”期間,我國經濟總量已經超越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增長的科技含量也不斷提升,科技進步貢獻率從2010年的50.9%提升到2014年的54%。但是,“中國製造”不代表“中國智造”,產品低端、“缺芯少魂”成為中國商品的最大弱點。據統計,我國核心和關鍵技術對外依存度超過50%,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為30%,與西方發達國家還有不小的差距。中國每年在進口商品方麵花費最多的地方不是石油,也不是糧食,而是芯片。中國芯片產業每年進口需要花費2000多億美元的外彙,超過了石油和大宗商品,是第一大進口商品。發達國家則通過計算機芯片和關鍵軟件技術的壟斷,很容易就能控製其他國家政治、經濟、軍事等要害部門的神經中樞。另外,很多高端技術、高端裝備不是你想買就能買得到的,在我們需要的時候,被“卡脖子”現象時有發生。科技創新能力較低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
“中等收入陷阱”提出挑戰
國際經驗顯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隻有日本、韓國、新加坡等極少數國家從低收入成功邁向高收入,實現現代化。很多發展中國家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000—10000美元時,快速發展中積聚的矛盾會集中爆發,造成經濟增長回落或長期停滯,陷入所謂“中等收入陷阱”。究其原因,除了執政黨執政策略的失誤之外,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創新沒有跟上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2015年我國人均GDP總量達到了8016美元,位列中等偏上收入國家,也麵臨著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嚴峻挑戰。如何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在很大程度上考驗著我們的執政智慧和執政能力,也考驗著我們的創新能力。
“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鑿井。”當前,發展問題看似複雜,但從根本來看還是創新力度不夠,造成了全身血液循環不暢,而創新則是應對一係列問題的“良藥”,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用創新驅動發展、引領發展,才是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出路。
科技創新存在瓶頸
“十二五”期間,我國經濟總量已經超越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增長的科技含量也不斷提升,科技進步貢獻率從2010年的50.9%提升到2014年的54%。但是,“中國製造”不代表“中國智造”,產品低端、“缺芯少魂”成為中國商品的最大弱點。據統計,我國核心和關鍵技術對外依存度超過50%,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為30%,與西方發達國家還有不小的差距。中國每年在進口商品方麵花費最多的地方不是石油,也不是糧食,而是芯片。中國芯片產業每年進口需要花費2000多億美元的外彙,超過了石油和大宗商品,是第一大進口商品。發達國家則通過計算機芯片和關鍵軟件技術的壟斷,很容易就能控製其他國家政治、經濟、軍事等要害部門的神經中樞。另外,很多高端技術、高端裝備不是你想買就能買得到的,在我們需要的時候,被“卡脖子”現象時有發生。科技創新能力較低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
“中等收入陷阱”提出挑戰
國際經驗顯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隻有日本、韓國、新加坡等極少數國家從低收入成功邁向高收入,實現現代化。很多發展中國家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000—10000美元時,快速發展中積聚的矛盾會集中爆發,造成經濟增長回落或長期停滯,陷入所謂“中等收入陷阱”。究其原因,除了執政黨執政策略的失誤之外,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創新沒有跟上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2015年我國人均GDP總量達到了8016美元,位列中等偏上收入國家,也麵臨著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嚴峻挑戰。如何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在很大程度上考驗著我們的執政智慧和執政能力,也考驗著我們的創新能力。
“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鑿井。”當前,發展問題看似複雜,但從根本來看還是創新力度不夠,造成了全身血液循環不暢,而創新則是應對一係列問題的“良藥”,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用創新驅動發展、引領發展,才是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