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的香港大學(1 / 3)

不同時期興建的樓房擠在逐漸升高的校園裏,有些銜接得生硬,時間長了,生出了特殊的港大味道,樓縫間多角角落落,每一棟樓每一轉角都可能藏有故事。比如莊明月樓的各種傳說和衍生出來的暗喻,好幾個女生都同我提起,一開頭就停不下來。又比如,位於後山的校長宅邸開滿花朵的後院,坐著一尊朝向海灣的粗筒大鐵炮。

好多港大學生沒去注意後山上有座濾水廠,從那兒走小徑再向上,有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我叫它小白樓。

關於香港的名字,有一個說法是,當年最早登島的英兵在香港仔上岸後,遇見一個挑擔子的女人,英兵問這裏是什麼地方,女人用客家話隨口說了一句,被英兵聽成了香港。很快,這些外來者開始失望,他們發現整個香港島缺淡水,山石結構不容易打井,他們說港島就是一塊大石頭。從那時候起,淡水供應成了大問題,特別在人口陡然增加以後。征集各方意見後,開始修建蓄水塘和濾水廠。現在從太平山頂西望,能看見靠近港大的薄扶林水塘,它建在1863年,是香港第一座蓄水塘。

海水衝廁也是香港特色,在大學裏能看見標記衝廁海水的專用管道。

沿著校內的後山走,可以看到很多人工壘砌的石壁間留有泄水孔和一級級向下的排水渠,山水不斷彙流,始終在向水塘蓄水,即使早已經有了廣東引來的東江水。現在的年輕人不太知道香港在60年代初,由於大量難民湧入和遭遇幹旱,供水出現困難,1963年製定過嚴格的限水令,每天居民供水隻有四小時。

學校的後山也叫龍虎山,山頂有1901年為加強海防設立的炮台遺址,從這裏可以俯瞰維多利亞港的西口,日本攻占香港時,炮台多次遭飛機空襲,有守軍傷亡。

港大的學生也可能不知道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越過大學道向叢林中走不遠有兩棟白房子,一百年前這裏是濾水廠的員工宿舍。兩棟建築,分別屬於一級曆史建築和二級曆史建築:前一棟是西式風格,早年是香港水務署高級職工宿舍,高級員工多為英國人;另一棟建築風格中西兼有,是普通工人宿舍,中國工人住這裏。

第一次去環境教育中心,有個正在布展的小夥子主動過來介紹。而我注意到屋腳下,一個個布滿黑土的槽裏,有剛發的綠芽,每一槽都有標簽,有的寫著“空心菜”,有的寫著“禾”。小夥子說它們剛剛下種,準備給來參觀的孩子們看見我們的食物是怎麼長大的。後來再去過幾次,眼看著菜苗和禾苗在長高,漸漸油綠。

環境中心向遊客介紹龍虎山的植物和動物,平日裏都開放,當然是免費的,它屬於港大和環境署,小夥子是港大在讀研究生。

港大的細微之處

後來,在校園裏又遇到在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工作的小夥子,他正背著大書包匆匆經過,和每個同樣匆匆的學生沒什麼區別,隻看外表很難洞悉到他有悉心栽培禾苗的心境。

不同時期興建的樓房擠在逐漸升高的校園裏,有些銜接得生硬,時間長了,生出了特殊的港大味道,樓縫間多角角落落,每一棟樓每一轉角都可能藏有故事。比如莊明月樓的各種傳說和衍生出來的暗喻,好幾個女生都同我提起,一開頭就停不下來。又比如,位於後山的校長宅邸開滿花朵的後院,坐著一尊朝向海灣的粗筒大鐵炮。

好多港大學生沒去注意後山上有座濾水廠,從那兒走小徑再向上,有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我叫它小白樓。

關於香港的名字,有一個說法是,當年最早登島的英兵在香港仔上岸後,遇見一個挑擔子的女人,英兵問這裏是什麼地方,女人用客家話隨口說了一句,被英兵聽成了香港。很快,這些外來者開始失望,他們發現整個香港島缺淡水,山石結構不容易打井,他們說港島就是一塊大石頭。從那時候起,淡水供應成了大問題,特別在人口陡然增加以後。征集各方意見後,開始修建蓄水塘和濾水廠。現在從太平山頂西望,能看見靠近港大的薄扶林水塘,它建在1863年,是香港第一座蓄水塘。

海水衝廁也是香港特色,在大學裏能看見標記衝廁海水的專用管道。

沿著校內的後山走,可以看到很多人工壘砌的石壁間留有泄水孔和一級級向下的排水渠,山水不斷彙流,始終在向水塘蓄水,即使早已經有了廣東引來的東江水。現在的年輕人不太知道香港在60年代初,由於大量難民湧入和遭遇幹旱,供水出現困難,1963年製定過嚴格的限水令,每天居民供水隻有四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