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布戰爭之後, 英國工人運動不斷高漲。1905年的俄國革命, 在英國產生了巨大震動。這兩件事, 都對蕭伯納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正是在這種情況下, 蕭伯納決定描寫一部軍火商的具有人道主義思想的女兒巴巴拉少校故事的戲劇。
在劇本創作之初, 蕭伯納原想用《恩特萊·安德謝夫的職業》為題, 但又擔心容易使讀者聯想起《華倫夫人的職業》而對主題產生歧義, 便決定直接用主人公的名字, 就叫《巴巴拉少校》。
該劇的主人公是出身於軍火商世家的安德謝夫, 他是一個厚顏無恥、貪得無厭、堅信金錢萬能的軍火商。他之所以能依靠軍火飛黃騰達、升官發財, 就是由於他不擇手段, 以“ 寡廉鮮恥”
作為人生格言。
安德謝夫害怕革命, 在革命的力量麵前嚇得發抖, 為了瓦解工人的反抗, 不惜巨資收買工人中的上層分子, 使他們成為保守主義者。
安德謝夫的女兒巴巴拉熱愛社會活動, 為了拯救窮困, 她參加了慈善事業組織救世軍, 整天奔波忙碌, 並被升為少校。
在這裏, 蕭伯納又一次發揮了他諷刺挖苦的特長, 生動地刻畫出安德謝夫這一“死亡工廠” 廠主衣冠楚楚的外表下所掩蓋的貪婪無恥的醜惡嘴臉。
一個隱姓埋名的富翁肯為救世軍捐款5000 英鎊, 但需要有另一個人肯捐出同樣數目的款項, 他才答應付款。巴巴拉為此四處奔走。為了博得女兒的好感, 安德謝夫答應捐5000 英鎊。
巴巴拉因為父親是軍火製造商, 賺錢手段與救世軍的宗旨相抵觸, 拒絕接受。但安德謝夫使出花言巧語, 使巴巴拉少校逐漸相信她的父親支持救世軍。
而她的情人柯森斯也從過去批評軍火大王轉而妥協, 成為安德謝夫的夥伴和“死亡工廠” 的繼承人, 盡管他仍然堅持自己已經擬訂的計劃, 支援應該掌握政權的人民, 但人民究竟通過什麼途徑來掌握政權, 誰也不清楚。
後來真相大白, 那隱姓埋名捐款的富翁, 原來也和安德謝夫一樣, 是製造殺人飲料的資本家。巴巴拉看到, 慈善事業並不慈善, 它是靠資本家豢養並為資本家服務的。巴巴拉的幻想徹底破滅了。
在這個劇本中, 蕭伯納對資產階級和資本主義製度下的機構所做的揭露和鞭撻, 是極其深刻和猛烈的。
在劇中, 安德謝夫簡直就是一個“混世魔王”。他家經營軍火已經有200 多年的曆史了, 傳到他已經是第七代了。安德謝夫的哲學理論是“一切都可以買賣”, 行動口號是“殺戮”。
總之, 安德謝夫的生意經、發家史、座右銘, 還有他那一整套思想體係, 都揭示了資本主義走向帝國主義階段表現出來的寄生性、腐朽性和極大的瘋狂性。
此外,《巴巴拉少校》也觸及了壟斷資本家和資本主義國家機器的本質。這通過安德謝夫對他前妻的兒子傲慢的一番自我標榜中就可見一斑:
我就是你祖國的政府, 你以為像你那樣半打子蠢貨, 跑到胡說專家俱樂部裏去清談一陣, 就能管得住安德謝夫—拉查雷斯公司嗎? 不行的, 朋友。怎麼對我們有利, 你就得怎麼幹。
戰爭對我們有利, 你們就製造戰爭; 和平對我們合適, 你們就維護和平。別人要是想法壓低我的紅利, 你們就調出警察來鎮壓他們。為了報答你們的盛意, 我開的報館就支持你們、表揚你們, 讓你們感到自己是偉大的政治家。
這種觸及資本主義社會要害的議論, 在20 世紀初期的戲劇創作中是極為少見的。
《巴巴拉少校》就如一顆猛然爆裂的炸彈, 在當時的英國和歐洲起到了巨大的戰鬥作用。
3 年內陸續寫出的這3 個劇本實際上是一個三部曲。1919年,蕭伯納在致這3 個戲劇的德文翻譯者, 德國作家西格弗裏德·特裏比奇的信中稱它們為“ 三大戲劇”, 可見他對這3 個劇本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