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伯納和馬克兩個人合作創造了戲劇界的曆史, 使他們成了戲劇界最受矚目的大人物, 在倫敦占據了穩固的地位。
考特劇院運動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 因馬克娶了美國社交界一個最上等的富豪階層的女人麗拉·麥卡錫, 以後又定居英國,馬克也就回到家庭中過起了悠閑的日子, 開始給莎士比亞的作品寫評注, 翻譯西班牙的戲劇。就這樣, 兩個人的合作關係也就宣告結束了。
他們的合作分別促進了各自事業的發展: 作為戲劇家的蕭伯納不斷推出新作, 使自己的創作才能日趨完善; 而馬克在戲劇運動的最後階段, 不但成了著名的演員、莎士比亞戲劇的重要演出者, 而且還是一個可以與蕭伯納競爭的劇作家。
蕭伯納的朋友佛蘭克·赫理斯曾說過:“我不能不承認他在挑選人才方麵手段頗為高明。在新聞事業方麵, 他挑選了我, 而且使我相信是我挑選了他: 你看他聰明不聰明? 在他的費邊社的活動方麵, 他挑選了錫德尼·韋布, 在戲劇運動方麵, 他挑選哈利·格蘭維爾·馬克, 這個人不久和麗拉·麥卡錫結婚, 從而使她也參加戲劇運動。”
“在考特劇院運動開始時, 蕭在戲劇界被列為同道劇院一個賺不到錢的局外人。在運動的最後階段, 他被推崇為英國最重要的戲劇家。蕭的擁護者說他是莎士比亞以後最偉大的戲劇家。”
關於蕭伯納的舞台技巧和莎士比亞的舞台技巧作一比較這件事, 蕭伯納在由路易斯·威爾金森轉給赫理斯的一封信中說:
我在你的提綱裏看到下麵的句子:“詳盡的舞台指導的重要意義。更偉大的戲劇家不需要這些舞台指導的原因。”我堅決勸你不要根據一種單純的文藝特征去胡扯有關實際舞台監督的問題。
如果你把莎士比亞時代的舞台和現代的舞台比較一下, 你就可以看到兩個要點; 這兩個要點是值得由一個實際舞台監督根據他的行業的曆史知識在一篇演講裏加以討論的。這種曆史知識不僅是從書本或傳統得來的,而且也是根據戲劇演出的實地觀察得來的。
第一個要點是: 莎士比亞不得不將舞台指導編入對白, 他使劇中人物對觀眾說他們在劇中正在幹什麼, 因為實際的條件使他們無法進行具體的表演, 同時也因為戲劇對白和史詩及文藝詩之間的區別不夠完整, 使作者和觀眾都看不到這種荒謬的程度。
第二個要點是: 我們遭到重大的損失, 因為莎士比亞沒有把他當時肯定曾經提供給演員的舞台指導, 以文學的形式記錄下來; 這種損失不在於姿勢、動作、台步等秘訣, 而在於對話時應當表現的感情。由於缺乏這些東西, 因此英國劇壇一貫存在著一些最惱人的誤解: 不僅有對他的劇本的場景的誤解, 而且也有對全體劇中人物的誤解。
我的舞台指導比莎士比亞的更為詳盡, 其原因是:莎士比亞在劇院裏親自導演, 所以隻需要對白的說明書, 而當我開始我的創作生涯時, 我必須以印出單行本的形式使我的劇本有一個完整的藝術存在, 因為我的劇本在英國完全得不到演出的機會, 而當這些劇本首先在美國和德國站住腳的時候, 我又不能親自去監督劇本的演出。
就在魏突林與馬克的公司由於經營計劃失敗而宣告破產, 決定變賣所有產業時, 蕭伯納也退還了大部分版稅, 來幫助公司渡過財政難關。等公司的債務還清之後, 便關門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