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最早國別體著作—國語(2 / 2)

春秋時期史官文化的一個基本特征,便是崇尚曆史文獻記錄的真實性。史官們把曆史的真實性看得很神聖,在記錄史事時,往往堅持實事求是、秉筆直書、不虛飾、不隱惡的原則,即使做出犧牲也要捍衛國史的求真精神,表現了史官高尚的職業道德和人格。

忠於曆史是史家的天職,正是這種良好的史官文化和求真精神,鑄就了左丘明那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博得了廣泛讚揚和“君子”美譽。

左丘明在晚年的時候,由於長期的著述,他的眼睛出了毛病,不得不辭官回鄉,不久他雙目就失明了。他離開了朝廷,也遠離了政治紛爭,他看得更加清楚,想得更加明白了,他更是不受束縛了。

左丘明心中強烈的曆史使命感使他振作了起來,他想到編撰《左傳》還有許多剩餘資料,還有許多遺漏之處。特別是當時他身在朝廷還受著某些束縛,有些事他不能寫。於是,他決定將幾十年來的所見所聞、各諸侯的要聞和君臣得失的事跡和話語記述下來,並取名《國語》,用以警示後人。

盲史官講述的史事集錄成書,便叫作《語》。再按照國別區分,就是《周語》、《魯語》等,總稱《國語》。《國語》是我國現存昀早的一部國別史,是關於西周、春秋時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的人物、事跡、言論的國別史雜記,包括各國貴族間朝聘、宴饗、諷諫、辯說、應對之辭以及部分曆史事件與傳說,因此也叫《春秋外傳》。

《國語》全書21卷中,其中《周語》3卷,《魯語》2卷,《齊語》1卷,《晉語》9卷,《鄭語》1卷,《楚語》2卷,《吳語》1卷,《越語》2卷。《國語》裏各國“語”在全書所占比例不一,每一國記述事跡各有側重。

《周語》從周穆王開始,記西周早期史實;《魯語》記春秋時期魯國之事,但不是完整的魯國曆史,很少記錄重大曆史事件,主要是針對一些小故事發議論;《齊語》記齊桓公稱霸之事,主要記管仲和齊桓公的論證之語;《晉語》記錄春秋時期晉國從卿大夫智伯滅亡到戰國初期之間的大事;《鄭語》則主要記史伯論天下興衰的言論;《楚語》主要記楚靈王、昭王時期的事跡,也較少記重要曆史事件;《吳語》獨記夫差伐越和吳之滅亡;《越語》則僅記勾踐滅吳之事。

《國語》記錄的曆史事跡,是一種價值極高的原始史料,對研究先秦時期曆史非常重要,後來司馬遷著《史記》時就從中吸取了很多史料。《國語》按照一定順序分國排列,在內容上偏重於記述曆史人物的言論,這是它昀大的特點。

《國語》記錄了春秋時期的經濟、財政、軍事、兵法、外交、教育、法律、婚姻等各種內容,具有很強的倫理傾向,弘揚德的精神,尊崇禮的規範,認為“禮”是治國之本,而且非常突出忠君思想。它的政治觀比較進步,反對專製和腐敗,重視民意,重視人才,具有濃重的民本思想。其中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禮重民等觀念。

《國語》有較為明顯的藝術特色,一是長於記言,二是有虛構故事情節。雖然在語言上較為質樸,但從文學的發展角度來看,比《左傳》前進了一大步。

《國語》開創了以國分類的國別史體例,對後世產生了很大影響,後來許多國別史都是《國語》體例的發展。另外,其縝密、生動、精練、真切的筆法,對後世進行文學創作有很好的借鑒意義。所以,《國語》與《左傳》一起,成為我國曆史上昀早的珠聯璧合的曆史文化巨著,對後世貢獻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