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清代曆史的正史—清史稿
趙爾巽是清政府昀後一任盛京將軍。他於1844年出生在鐵嶺的一個官宦世家,漢軍正藍旗人,清同治年間考中進士,被授翰林編修,後來任湖南巡撫、戶部尚書、盛京將軍。
趙爾巽在盛京將軍任時,著意整理財政,開始成立財政局,鑄造銀元,創辦東三省銀號,發行紙幣。因其措施得當,為人清廉,在任兩年,使得奉天省財政大有改觀。
1911年,趙爾巽任昀後一任東三省總督時,“辛亥革命”爆發,趙爾巽蟄居青島,住在寧陽路。當時青島人因其巷中住有清代遺臣,遂名“清官巷”,不久,王公大臣蜂擁遝至,多居巷中,於是眾人又呼為“贓官巷”。
1914年3月,趙爾巽被袁世凱召為清史館館長,主編《清史稿》。他上任以後,聘前清遺老、著名學者柯劭文、繆荃蓀等100多人,工作人員200多人,名譽職位300多人,組成寫作班子,開始編修清史。
在當時,國力衰微,經費極為緊張,特別是1917年後,費用幾乎到毫無著落的地步。趙爾巽認為,此事事關一代國史,“失今不修,後業益難著手”,再困難也“不敢諉卸”。
因此,趙爾巽一方麵節約開支,敦促同仁加快進度、多盡義務,一方麵以其資望向各軍閥募捐,並言:“不能刊《清史》,獨不能刊《清史稿》乎!”
1927年,《清史稿》編成。此書為研究清代曆史提供了權威史料。當年9月3日,趙爾巽在北京病逝,時年83歲。翌年,《清史稿》正式付印出版。
《清史稿》全書536卷,其中本紀25卷,誌142卷,表53卷,列傳316卷,以紀傳為中心。所記之事,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國稱汗,下至1911年清王朝滅亡,共296年的曆史。
《清史稿》彙集了比較豐富的清史資料。由於清滅亡時,政府檔案、私家著述和文化典籍保存得比較完整,這就為編寫《清史稿》提供了充實的原始資料。當時的主要史料有《清實錄》,從清太祖到清宣統凡12朝,共4400卷。在《清國史》中,紀、傳、誌、表俱全,清亡前,清代國史館已編成754卷;清詔書,又稱《聖訓》,共1624卷;清典誌4938卷;清朝人物傳記、名人年譜等2000多卷;清紀事史書《東華錄》等1000卷以上。此外,官方對某一具體事件的紀略,私人記某一事件的始末,更是數不勝數。
《清史稿》取材“以實錄為主,兼采國史舊誌及本傳,而參以各種記載,與夫征訪所得,務求傳信”。集中並係統整理了有清一代的史料,為後人研究清代曆史積累了豐富的素材,這是值得肯定的。
《清史稿》是由北洋政府設館編修的記載清代曆史的正史。本身史料豐富,其價值不可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