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渡和創新的唐代初期詩歌(2 / 2)

楊炯的名篇《從軍行》中的“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豪情壯誌,溢於言表,開了盛唐詩人向往邊塞生活的先河。楊炯的五律寫得很好,現存14首五律,全部都符合近體詩的格律。

盧照鄰,一生坎坷,貧病交加,著有《幽憂子集》10卷。他的詩有96首,以七言歌行見長。詩歌內容多是蕭疏清冷的愁苦之音,對社會的黑暗做了一定的揭露。

盧照鄰的代表作《長安古意》,用賦的手法,通過一個個側麵的展示,描繪了一幅規模宏大的都市風光圖。詩人在描寫時用了極為華麗的辭藻,濃墨重彩,十分生動,但在結尾處,筆鋒一轉,指出這一切現世繁華都是不可長久的。

駱賓王,擅長七言歌行。代表作《帝京篇》從長安的壯觀和豪華寫起,轉而抒發人世興廢的感歎,從中體悟人生哲理,最後抨擊世態炎涼、賢者不遇的現實。

駱賓王最著名的詩歌是他的五言律詩《在獄詠蟬》,他在詩中結合自己的身世遭遇,以高潔的蟬自喻,托物見誌,慨歎朝廷視聽不察,無人為自己昭雪冤屈,孤傲之氣淋漓盡致地呈現。

“初唐四傑”的詩作,開始把詩歌從宮廷帶入市井,突破了宮體詩的固有範疇,擴大了詩歌題材,詩裏表現了積極進取的精神和鬱勃不平的憤慨。

在“初唐四傑”之後,還有一位著名的詩人不能不提,那就是陳子昂。陳子昂,684年進士及第,擔任過右拾遺等官職。

陳子昂是一位詩壇的革新者。他反對六朝時期華靡虛弱的文風,提倡詩歌應恢複漢魏風骨和風雅興寄,“風骨”的意思就是詩歌要有健康充沛的思想感情、剛健質樸的風格。“興寄”就是要求詩歌有感而發,寄托諷喻,直陳時弊,這個建議為詩歌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陳子昂的詩歌創作即是他詩歌革新理論的成果,代表作是《感遇》詩38首。這組詩歌的內容或借古諷今,或托物寄情,或諷刺現實,或感歎人生,風格激昂悲壯、質樸剛健,如《感遇·本為貴公子》把進取之情表現得十分昂揚,這裏不再采用比興手法,而是直抒胸臆。

組詩《薊丘覽古增盧居士藏用》也是陳子昂的代表作,在這組詩中,詩人慷慨懷古,把個人不遇的感慨展放於宏闊的曆史背景中,風格深沉悲壯。《登幽州台歌》是他著名的一首短詩,詩寫道: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淚下。

抒發了他失意時的孤寂情懷,雖牢騷滿腹,一腔憤慨,表達的卻是開創者的高蹈胸懷,顯得悲壯而不消極。

閱讀鏈接

駱賓王22歲那年第一次入京應試。考試前,很多考生千方百計請托、通關節,竭力鑽營,在正式考試之前的場外活動十分激烈。

駱賓王自恃學識精博,加上出身低下,沒有關係和門路從事這種院外的競爭,因此在那些考生大肆進行舞弊勾當的同時,他卻悠閑自得地飽覽京、洛名勝。考試的結果是駱賓王名落孫山。這給了駱賓王一個沉重的打擊,使他對科舉考試有了一個新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