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布退休女婿繼位(3 / 3)

陪慧與三姐陪麗一樣, 對藝術有一種執著的熱愛, 是一位相當出色的美術設計師.

從陪慧懂事開始, 她就看見父親終日忙個不停, 每次向父親撒嬌讓他陪自己多玩一會兒時, 父親總是"好、好" 邊應答著, 邊穿好衣服準備出門, 當然, 臨走前是不會忘記親一下小公主的臉蛋的.

陪慧覺得, 父親那樣生活很累, 後來連姐夫們也一樣忙了, 像他們那樣成天緊張地工作, 真是沒有什麼人生樂趣可言!

於是, 陪慧選擇了一位醫生做自己的丈夫.

鄭維健是廣東人, 出生於香港, 在美國從事癌症科學研究工作, 是美國威斯康星醫學院和紐約癌症專科紀念醫院的院士.

鄭維健非常熱愛自己的事業, 與陪慧結婚後, 兩人定居美國,自立門戶, 過著平常人的生活.

包玉剛每次去美國, 都會到長島女兒的家裏看望女兒、女婿和外孫, 而且每次都勸說女婿回到家族業務中, 但每次都遭到女婿婉拒.對此, 包玉剛既惋惜, 卻又無可奈何.

直至1987 年, 包玉剛到紐約看望女兒一家, 順便讓女婿為他做了一次體檢.當檢驗結果出來時, 大家都吃了一驚: 原來一向健康的包玉剛已患上了癌症.

這個消息對包玉剛本人及其家族成員是一個極大的打擊, 而對包玉剛來說, 這個壞消息卻成了他的一件好事.包玉剛拿著化驗報告對鄭維健說:"包氏家族有近百億美元的美國債券、股票和現金,需要一個親信來打理."

鄭維健這時不敢過於頂撞, 他低下了頭, 沉默不語.

包玉剛又說:"我現在又得了這個病, 時間對於我來說實在是太寶貴了, 我希望在最短的時間裏, 找到一個可靠的幫手接下這部分的事情.我考慮再三, 這個人選非你莫屬."

鄭維健抬起頭, 嘴角動了一下, 似乎要說點什麼, 卻最終沒有說出來.

包玉剛步步跟進地說:"我讓陪慶的兒子蘇文剛冠上包姓, 是不是給你一個心理負擔, 認為加入了包氏集團, 就等於入贅包家,子女也要姓包? 其實你大可不必為此操心, 你和陪慧的兒子成然,以後冠不冠包姓, 由你們做主, 我不勉強."

鄭維健打斷了包玉剛的話:"爸爸, 我不是這個意思, 一直以來, 我隻是太喜歡我從事的這項研究而已.既然爸爸您這麼說, 我再固執己見, 則實為不孝了, 我會考慮您的提議."

四女婿終於鬆了口, 包玉剛大喜過望, 他說:"一份癌患報告,換得女婿歸心, 值得!"

1987 年, 鄭維健終於棄醫從商, 偕妻兒回到香港, 出任包氏家族私人投資的環球投資公司的董事經理.

對於棄醫從商的決定, 鄭維健說:"我在醫學上的職業已達到一個高峰, 包爵士給我一個跟他學習一些全新東西的機會, 是難能可貴的.何況, 我還想自己的兩個孩子接受更多中國文化的熏陶."雖然鄭維健並不像吳光正和蘇海文那樣時時成為新聞媒介捕捉的對象, 但他打理包氏家族內部的生意卻是頭頭是道, 在經營上也頗得嶽父的風範.他說:"觀念的形成並不難.一年以後, 我就感覺到, 金錢才是積累資金和投資業務的條件.我們大都采取保守經營法, 目的是為了儲備剩餘資金, 我們不願意冒險."包玉剛安排4 位女婿各司其職, 很像古時帝王分封諸侯的方式, 對此, 他有自己的看法:"我見過其他家族發生的事, 人人你爭我奪.我相信他們分開管理一些東西是較佳的方法."包玉剛要求4 個女婿所管轄的4 個部門中, 每一部門都要像他的總王國一樣, 作廣泛的配置, 各立賬戶, 各自管理自己的流動資金和股票, 各自形成相對獨立的體係進行運營.

對於女兒們的安排, 包玉剛也是有一套辦法.雖然他傳統觀念根深蒂固, 但卻積極主張女兒參與到夫婿的業務中.

包玉剛曾對朋友說:"我告訴女兒們不要像媽媽一樣古老.她們應學習一些生意, 但她們暫無權力, 直至她們了解業務."4 個女兒名義上為其夫婿主管集團公司的" 非執行董事", 是沒有權力的, 但是, 她們要出席公司每一次董事會議.

對於這種"垂簾聽政" 式的安排,4 位女婿均認為有必要.蘇海文說:"如果有些什麼事情發生在我們身上, 我們的妻子知道如何管理我們的業務, 這是十分重要的."

包玉剛1985 年之前當發覺自己的身體有些問題時, 他就開始部署退路, 安排包氏王國的龐大資產.最後, 他作出這樣的安排:

把包氏財產並入5 個信托基金, 各自劃入太太和4 個女兒的名下,即一人一個基金, 每個基金是獨立的.

包陪慶和蘇海文掌管他們名下的船隊業務, 包陪容和吳光正掌管他們名下的九龍倉, 其餘兩個女兒和夫婿則持有一些現金和股票.他們4 對夫婦都各不持有對方基金的一分錢, 每對夫婦的財產都是絕對獨立、自主的.

這樣的安排, 外人評論說不失為一個" 萬全之策".因為它避免了在包玉剛百年歸老之後, 家族裏出現的財產之爭.

1988 年, 包玉剛向外界宣布徹底退休, 家族業務全部交由4 位女婿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