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林徽因從小就非常喜歡、願意照顧的懂事的弟弟林恒就在此次遊行隊伍當中,他遭受了毒打,之後失蹤了12小時,等到梁思成找到他的時候,他已經氣若遊絲,不過還好並無性命之憂。回來之後,林恒放棄了清華大學機械係的學習,報考了空軍學院。才有了子誡問林徽因“是不是舅舅的飛機”這段話。
還沒在濟南站穩腳跟,林徽因又開始南下,在陰雨連天的9月來到長沙,本就羸弱的林徽因在經過長途跋涉之後身體終於支撐不住,再次生病倒下,林徽因的母親也臥床不起,沒辦法,梁思成隻好邊學做飯和一切家務,邊照顧生病中的林徽因。日子就這麼一天天過著,全家人再無以前的安逸生活。
終於在亂世之中聽到一絲安慰的聲音。由於日本已經占據整個京平,很多從北平來的學術界朋友都彙集到這裏,林徽因在這個地方遇到了張奚若和梁思永。在這個動蕩的年代,能和這麼多昔日好友聚在一起是多麼值得開心的事啊。幾個人安頓好之後,大家又像之前在北平的“太太的客廳”那樣聚在一起,開始對當前的局勢高談闊論,談到動情之時甚至高唱救亡歌曲。
不過這種平靜並沒有持續多久,敵人的飛機仍然在天空中盤旋,原本以為可以恢複到往日的平靜,卻沒想到敵人竟然朝居民投下炮彈,炸毀了一切的平靜、安逸與人心。
林徽因在和朋友寫信的過程中,還提到了這驚心動魄的一幕:“長沙第一次遭到空襲時,我們的住宅差不多是直接被一顆命中。落在離住宅大門十五碼的地方,我們在這所住宅裏有三間房子,作為我們臨時的家。當時我們都在家——外婆、兩個孩子、思成和我。兩個孩子都有病躺在床上。誰也不知道我們是怎樣逃脫被炸成碎片的厄運的。當我們聽見先扔下來離我們較遠的兩顆的可怕炸裂和轟鳴聲以後衝下樓梯時,我們的房子已經垮了。出於奇特的本能,我們兩人一人抓起一個孩子就奔向樓梯。但我們還沒有到達地麵,近處那顆就響了。我抱著小弟(兒子)被炸飛了又摔到地上,卻沒有受傷。同時房子就開始裂開,那大部分是玻璃的門窗啦、鏡框啦、房頂啦、天花板啦,全都倒下來雨點般地落到我們身上。我們從旁門衝出去,到了黑煙嗆人的街上。
當我們向聯大的防空洞跑去的時候,另一架轟炸機正在下降。我們停止奔跑,心想這次跑不掉了,倒不如大家要死死在一起,省得孤零零地活著受罪。這最後的一顆沒有爆炸,而是落在我們在跑著的那條街的盡頭。我們的東西(現在已經很少了)都從玻璃垃圾堆裏掘出來了,現在我們就在這兒那兒的朋友家暫住。
一到晚上,你會遇到一些從前在北京每星期六聚會的朋友們在這兒那兒閑逛,到婦孺們來此地共赴‘國難’的家宅裏尋找一絲家庭的溫暖。在轟炸之前,我們仍舊一起聚餐,不是到飯館去,而是享用我在那三間房子裏的小爐子上的烹飪,在這三間房子裏,我們實際上做著以前在整個北京總布胡同三號做的一切事情。對於過去有許多笑話和歎息,但總的來說我們的情緒還很高。
那個林徽因從小就非常喜歡、願意照顧的懂事的弟弟林恒就在此次遊行隊伍當中,他遭受了毒打,之後失蹤了12小時,等到梁思成找到他的時候,他已經氣若遊絲,不過還好並無性命之憂。回來之後,林恒放棄了清華大學機械係的學習,報考了空軍學院。才有了子誡問林徽因“是不是舅舅的飛機”這段話。
還沒在濟南站穩腳跟,林徽因又開始南下,在陰雨連天的9月來到長沙,本就羸弱的林徽因在經過長途跋涉之後身體終於支撐不住,再次生病倒下,林徽因的母親也臥床不起,沒辦法,梁思成隻好邊學做飯和一切家務,邊照顧生病中的林徽因。日子就這麼一天天過著,全家人再無以前的安逸生活。
終於在亂世之中聽到一絲安慰的聲音。由於日本已經占據整個京平,很多從北平來的學術界朋友都彙集到這裏,林徽因在這個地方遇到了張奚若和梁思永。在這個動蕩的年代,能和這麼多昔日好友聚在一起是多麼值得開心的事啊。幾個人安頓好之後,大家又像之前在北平的“太太的客廳”那樣聚在一起,開始對當前的局勢高談闊論,談到動情之時甚至高唱救亡歌曲。
不過這種平靜並沒有持續多久,敵人的飛機仍然在天空中盤旋,原本以為可以恢複到往日的平靜,卻沒想到敵人竟然朝居民投下炮彈,炸毀了一切的平靜、安逸與人心。
林徽因在和朋友寫信的過程中,還提到了這驚心動魄的一幕:“長沙第一次遭到空襲時,我們的住宅差不多是直接被一顆命中。落在離住宅大門十五碼的地方,我們在這所住宅裏有三間房子,作為我們臨時的家。當時我們都在家——外婆、兩個孩子、思成和我。兩個孩子都有病躺在床上。誰也不知道我們是怎樣逃脫被炸成碎片的厄運的。當我們聽見先扔下來離我們較遠的兩顆的可怕炸裂和轟鳴聲以後衝下樓梯時,我們的房子已經垮了。出於奇特的本能,我們兩人一人抓起一個孩子就奔向樓梯。但我們還沒有到達地麵,近處那顆就響了。我抱著小弟(兒子)被炸飛了又摔到地上,卻沒有受傷。同時房子就開始裂開,那大部分是玻璃的門窗啦、鏡框啦、房頂啦、天花板啦,全都倒下來雨點般地落到我們身上。我們從旁門衝出去,到了黑煙嗆人的街上。
當我們向聯大的防空洞跑去的時候,另一架轟炸機正在下降。我們停止奔跑,心想這次跑不掉了,倒不如大家要死死在一起,省得孤零零地活著受罪。這最後的一顆沒有爆炸,而是落在我們在跑著的那條街的盡頭。我們的東西(現在已經很少了)都從玻璃垃圾堆裏掘出來了,現在我們就在這兒那兒的朋友家暫住。
一到晚上,你會遇到一些從前在北京每星期六聚會的朋友們在這兒那兒閑逛,到婦孺們來此地共赴‘國難’的家宅裏尋找一絲家庭的溫暖。在轟炸之前,我們仍舊一起聚餐,不是到飯館去,而是享用我在那三間房子裏的小爐子上的烹飪,在這三間房子裏,我們實際上做著以前在整個北京總布胡同三號做的一切事情。對於過去有許多笑話和歎息,但總的來說我們的情緒還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