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甬城是個製造業大市,外來務工人員的數量非常大,江區長主抓衛生教育工作,想必一定很辛苦吧?”
陳明遠沒有直接揭破,而是逐步把話往主題上引,他猜測,江傅華這次造訪很可能攜著重要的信息,不過彼此的了解還太淺,第一次見麵,他斷然會有所保留,至於後麵肯不肯、多少,還得先觀察再決定。& {}{}}
果然,江傅華一聽,神色頓時嚴謹了幾分,有條不紊地道:“不瞞陳區長,我這塊最大的難處,就是如何做好外來務工人員的工作,衛生工作倒還好辦,但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入學問題,始終是個大問題,這些年,甬城的經濟發展確實相當迅猛,但文化教育等軟實力卻很難跟得上去,不像中海、錢塘這些大城市,咱們這的教育資源相當有限,在本地人占據大頭的情況下,留給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實在寥寥無幾啊……”
陳明遠耐心聽著,對江傅華總結的問題表達了充分理解。
自改革開放後,隨著甬城等沿海大城市的崛起,越來越多的欠發達地區人民前來謀生,投身於經濟建設大潮流中,但不管在哪裏,外來務工人員總是最艱辛的那一個階層,他們大部分人為了生計而不得不背井離鄉,把年邁的雙親和年幼的子女留在老家,自己孤身一人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打工,一年到頭,錢賺不到多少,既無法贍養家中的老人,又無力照顧年幼的子女。
有的地方,甚至家中的老人去世,屍體腐爛了都無人知曉,而年幼的孩子因為缺少父母的貼身關愛保護,發生意外和不幸的概率也是居高不下,文化教育更是難以保障,孩子沒有得到良好的教育,直接導致的後果就是未來發展處處受限,很可能又要沿襲著父母輩的老路,外出漂泊出賣廉價勞動力,然後一代窮、代代窮,貧富差距就此越來越大!
相信底下沒有多少父母願意狠心把自己的孩留在老家,教育沒人管,被別人欺負了也沒人撐腰,相信隻要有條件,他們肯定會把子女帶在身邊疼愛的。
“沒有外來務工人員的辛勤勞動,就沒有我們海東區乃至甬城的經濟發展,隻有解決了他們的後顧之憂,我們的經濟才能取得長久穩定的發展。”陳明遠悠悠歎了一息,問道:“你在這位置上也幹了有些年頭了吧,對於解決這些問題,有沒有什麼具體措施和思路?”
江傅華的臉色就有些尷尬,支支吾吾道:“去年我曾經提議,想在區內的幾個街道和鎮建幾所農民工子弟學校,就近解決他們子女的入學教育問題,隻是……隻是教育局的同誌,也有他們自己的難處。”
陳明遠微微頷首,江傅華能夠主動提出這個提議,看來還是肯做事的,這個提議最後沒能實行,估計是得不到教育局的支持。由此可見,江傅華這位副區長確實比較尷尬,連他自己主管的教育局,好像都不怎麼給他麵子啊。
“雖然我對海東區的情況還不是很了解,但也覺得江區長的這個提議非常好,是一項實實在在的大好事。”陳明遠正色道:“回頭容我再了解下情況,爭取把這議題拿到常委會上討論,再協調政府各機關全力配合,你隻需要把這些計劃充分落實到位。”
江傅華頓時有種受寵若驚的感覺,之前他把這個事情提了很多次,可惜原來蔣方譚掌管區政府時,隻關注招商引資大搞gdp,對建什麼農民工學校根本不感興趣;而江傅華又跟常務副區長陸慶生的關係不怎麼融洽,所以是處處碰壁,非但區裏不支持,就連他分管的教育局也是推三阻四,把江傅華氣得是一籌莫展。
這事一直拖到了現在,江傅華自己都死心了,誰知今隻是順著新區長的話題往下隨口一講,沒想到就獲得了新區長的大力讚同。
“陳區長,隻要您支持,我一定會把這件事情辦好,絕不辜負您的期望!”江傅華情緒有點激動,臉色都有些漲紅。
陳明遠笑了笑,道:“利國利民的大好事,我沒有道理不支持的,這件事我會關注。”
江傅華就簡單地講了一下自己的大概構想,大約十分鍾,見沐佳音拿著一包精致的喜糖‘姍姍來遲’,就順勢起身告辭,準備回去之後拿個詳細的材料出來,好再做一次彙報。
“怎麼看?”等人出去以後,陳明遠吹著茶杯的水麵,漫不經心地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