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哥,咱真要進去啊,這裏能有什麼東西啊……”
在他身側,站著一個半大小子,皮膚黝黑,雙眼炯炯有神,看起來精神頭十足,就是一身裝扮有些怪異,穿著軍綠色的衣服,頭上戴著頂安全帽,帽子前沿還掛著一隻手電筒,腰上挎著電工常用的帆布工具包,鼓鼓囊囊的一看就是裝了不少東西。
“你要是害怕就回去,我自己進,這觀音洞我早就想進去看看了,你二爺爺不是說這裏通往東海嗎,我倒是要看看,能不能真通到東海!”呂浩然一臉興奮地說道。
在他們眼前的,是一個兩米多高的山洞,洞口以及洞內視線所及的地方,全是烏黑一片,這是長年累月煙熏火燎留下的痕跡,洞口處還有三塊半米見方的石板,和黑漆漆的山洞不同,這青白色的石板倒是異常幹淨。
山洞外麵,則是雜草叢生,四處散落著不少黃色的紙屑,這是沒有燃盡的黃紙。
這個坐落在大澤山半山腰的小山洞看起來毫不起眼,在附近十裏八鄉乃至部分瀛海市人心中卻是一塊聖地,每年正月十五和三月初三,前來拜祭的人絡繹不絕,從淩晨開始一直能持續到第二天傍晚。
這就是大澤山上的觀音洞!
祭祀的傳統起源於什麼年代已經是無法考究了,呂浩然他們所在的呂家溝村就在大澤山腳下,上山的必經之路就在村裏,據村裏年紀最大的老人說,在他們爺爺那一輩就已經是這樣了,瀛海市的地方誌上也查不出個所以然。
至於說這座山,這個山洞,就更沒有什麼出奇的地方了,大澤山海拔不足千米,地勢不算險峻,在這個沿海地帶都不算稀罕,更不要說內陸那些山連山的省份了,山洞高才兩米多點,更是毫不起眼。
偏偏就是這麼個連傳說或者典故都沒有的山洞,吸引了無數人前來拜祭。
小時候呂浩然認為這裏麵住著個神仙,大澤山雖然比不得五嶽,至少看起來也是山清水秀,住個神仙倒也真有可能,後來長大了才意識到,這種想法有些扯淡了。
另外他的爺爺說過,這山洞通往東海,裏麵長著呢!
呂浩然看過西遊記之後發現,這山洞名為觀音洞,可觀音不是住南海的嗎?再後來,學過地理之後,感覺這種說法也有點誇張了,從呂家村到瀛海市的海邊至少有五十公裏的路程,要真有這麼長的山洞,還隱沒於地下,那就真的感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了。
不管怎麼說,大澤山上的觀音洞被人傳的神乎其神,極其靈驗,而呂浩然對這觀音洞的好奇也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累計。
終於,在這個夏天的暑假,好奇心到達頂點,爆發了!
呂浩然決定備齊裝備,進觀音洞探險!
和他一起來的馬忠良卻是另一番景象,心裏不斷地打退堂鼓,他這個浩然哥,從小就虎頭虎腦,長大更是變成了愣頭青,什麼都敢想,什麼都敢做,在村裏是出了名的野小子,惹禍精。
這倒好,現在竟把注意打到了觀音洞上來!
不說這黑咕隆咚的山洞讓人看著就發怵,裏麵也不知道有沒有危險,就是進這山洞走一遭,出來讓人看見,回家還不得讓大人揍死?!
正準備再勸兩句,呂浩然卻已經準備好,拉了馬忠良一把,往前走去:“忠良,走!”
張了張嘴,馬忠良還是什麼也沒說,倆人從小玩到大,自然了解對方什麼性格,知道自己勸也沒用,幹脆一起往裏走去。
跨過洞口給人跪拜用的石板,呂浩然一腳踏進黑灰中,長年累月有人在這裏燒香燒紙,就算是風吹雨打,這裏也積累了厚厚的一層灰,這可是好肥料,以至於洞口的草木都比其他的地方茂盛很多。
所謂兩米多高的山洞,其實也就是洞口那一塊,踏過滿地的黑灰,整個山洞陡然變窄,甚至不足以讓一個成年人挺身走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