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劉禪、劉永為了皇位而內鬥的同時,不知從何時開始,一股讓人不曾想到的暗流在蜀漢國內的年輕人中漸漸形成。
更讓人想不到的是,引發這一場暗流的人,是已經隱退安心教學的鳳雛龐統。
龐統在脫離了俗務之後,專心軍事理論的研究,對於黃巾動亂以來的諸多戰例,有過深入的研究,其中最讓他稱道的,就是漢中大戰。
龐統親曆劉備、曹操的漢中大戰,當年參與此戰的老臣、老將,蜀漢這邊已經逝去了多位,剩下即便有還活著的,也多是低級將校、佐吏,而龐統卻不一樣,他和法正一起是劉備的謀主,對整個戰事的進展了如直掌。
“大漢雖然是先帝建立的,但卻是大將軍打下來的,當年漢中大戰,黃老將軍能夠陣斬夏侯淵,就是得益於大將軍的部署。”
龐統的現身法,讓劉封被隱瞞和抹殺的功績呈現於世人麵前。
當真相被一次次的挖掘出來時,學子們驚訝的發現,劉封就如大漢的保護神一樣,每每在關鍵時候出現,苦心憚慮為大漢逆轉不利局麵。
“收複荊州,收複南中,收複隴右,這些年來,大將軍東征西討,試問誰是大漢的英雄,唯劉大將軍也。”
學子是最為激昂、也是最容易被感動的一個群體。
就靠著人與人之間的口口相傳,劉封的形象,在學子們心中再一次的高大起來。
學子們在提及劉封之名時,每每都會吟唱幾句劉封的那一篇《少年大漢》。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雄於下則國雄於下。”
“美哉,我少年大漢,與不老,壯哉,我大漢少年,與國無疆!”
“聽大將軍在南鄭開府了,吾等畢業之後,不如相約同往漢中,去投奔大將軍,建功立業,就在今時今朝。”
傅僉、趙廣等蜀漢少年們一個個群情振奮,起劉封來,似乎有不完的話題。
司馬望也在這一群人中間振臂高呼,嘴裏喊著劉封的名字,心裏卻如打翻了五味瓶一樣,不知道是喜是憂。
他入荊州學堂已有半年時間,假扮的身份是當年跟隨著宋忠、蒯越等人北投的荊州士人後代,魏諷在鄴城兵變失敗後,荊州士人子弟多又南歸,司馬望以這個身份回轉荊州,容易融入到學生的圈子裏麵。
而在學堂裏,他的名字不叫司馬望,而是溫望,河內郡溫縣的溫,用這個名字,不容易引起“司馬”兩個字的聯想。
按照司馬懿在臨行之前的囑托,他這一次的潛伏是長期的任務,不求短期出成績,而是要一步步的積累功績,爭取在劉封的身邊留下來當佐吏。
“劉封如此受人擁戴,必成大魏之患,也罷,為了司馬家的未來,隻能賭一把了。”司馬望心中輕歎一聲,漸感自己肩上的任務沉重。
“傅僉、趙廣,你們兩個要是去南鄭,可要帶上我溫望,我們三人一起去大將軍府,為匡扶大漢出力。”
在司馬望的刻意討好下,傅僉和趙廣兩個少年郎,沒有察覺到,自己身邊伏下了一個來自魏國的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