璽印即包括在“金石”裏,璽印的起源或說商代,或說殷代,至今尚無定論。
根據遺物和曆史記載,至少在春秋戰國時已出現,戰國時代已普遍使用,起初隻是作為商業上交流貨物時的憑證。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印章範圍擴大為證明當權者權益的法物,為當權者掌握,作為統治人民的工具。
戰國時期,主張合縱的名相蘇秦佩戴過六國相印。近幾年來,出土的文物又把印章的曆史向前推進了數百年。也就是說,印章在周朝時就有了。
傳世的古代璽印,多數出於古城廢墟、河流和古墓中。
有的是戰爭中戰敗者流亡時所遺棄,也有在戰爭中殉職者遺棄在戰場上的。而當時發動機慣例,凡在戰場上虜獲的印章必須上交,而官吏遷職、死後也須脫解印綬上交。
其它有不少如官職連姓名的,以及吉語印、肖形印等一般是殉葬之物,而不是實品。其它在戰國時代的陶器和標準量器上,以及有些諸侯國的金幣上,都用印章蓋上名稱和記錄上製造工匠的名姓或圖記性質的符號,也被流傳下來。
先秦印章的通稱。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一般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戰國古璽。
這些古璽的許多文字,現在我們還不認識。朱文古璽大都配上寬邊。印文筆畫細如毫發,都出於鑄造。
白文古璽大多加邊欄。或在中間加一豎界格。文字有鑄有鑿。官璽的印文內容有“司馬”、“司徒”等名稱外,還有各種不規則的形狀,內容還刻有吉語和生動的物圖案。
朱文古璽大多加邊欄,或在中間加一豎界格。文字有鑄有鑿。
郝壞左手將那枚深褐色的印章握在了手中。沒等他開口說話。一旁的徐小雅便做不住了,問自己的奶奶:“您是個書畫家,為什麼不讓他鑒別古畫?”
“虧你還是我的孫女。從小不學無術。”
林翠蘭瞪了徐小雅一眼,原來,一個全麵的畫家,不單單要具有書畫的理論,還應該通曉書法、畫法、篆刻,而且具有嫻熟的技法。
一些著名的畫家即是這樣,如張大千、傅抱石、齊白石、吳昌碩、趙之謙、高鳳翰等。
他們不僅精書畫,而且自己也會治印,由此他們使用的印章更能與自己的繪畫作品相配合,達到更完美的和諧、統一。
林翠蘭說著說著,停了下來,道:“你個死丫頭,我要是都告訴了你們,還讓郝壞界別什麼。”
郝壞笑著搖搖頭,隨後拿起印章查看了一下字跡,當然,隻有初中文化的他根本看不懂那上麵的楷書,他隻是裝出了一副鑒別的樣子罷了。
隨後,郝壞將印章放在了右手,扳指立刻傳來了一陣異動,隨後兩道青光出現飛入到了郝壞的右眼和手中的印章中。
上麵的情況在郝壞腦海中以文字的形式出現,辛虧他上到了初中,不然那些字他還真就不認識,但郝壞天生記憶力很好,尤其是在得到扳指後,他的記憶和五感都得到了某種程度的提升。
郝壞腦海中出現了文字,而第一個提示便是:“吳昌碩用印,材質犀角。”
“吳昌碩,好像之前在八大山人朱耷的資料中有提到過他。”郝壞心中想著,但文字卻並沒有停止。
一幅好的畫,從藝術上來說,主要從三個方麵來看,一是畫的本身,如風格、構圖、筆墨、色彩。
二是落款,如位置、字體、大小,與畫本身的搭配一致性,具有一定的書法水平。
三是印章,如風格、大小、流派、陰陽文印章的搭配、蓋印的位置、文字的正確與書畫的統一。
自明清以來,印章作為書畫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為定式。
書畫上的印章,主要分為三類:一、作者本人的印章。二、題跋人的印章。三、收藏、鑒賞人的印章。
在這些所使用的印章中又分為三個方麵:一、姓名、字號、齋館、堂號印.二、閑文、吉語、警句印。三、收藏、鑒賞印。
鑒別印跡,隻要與已知真跡印章大小一致,印文的文字筆畫位置一致,基本上就可以了。
一幅名家的書畫作品,其印章也應該具有一定的藝術水平,如果印章很差,則有贗品的可能。
印章的藝術水平,主要從書法、章法、刀法上來辨別,特別是文字上不能有錯誤,一個著名的書畫家,是不可能經常出現寫錯字,用錯字的現象。
鑒別印章還要看印泥的色澤,一幅古畫印章的顏色,雖然可能是鮮豔的,但它還會有飽經歲月,曆盡滄桑的變化,顏色會變得渾厚而沉著,印泥由朱砂製成,朱砂顏色穩定,但曆久的印跡也會發生一些變化,雖然變化很小。
文字逐漸消失,浮在印章中的青色靈光最先回到扳指中,另外一條隨後遊離出了郝壞的右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