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十章 兩鎮一協(2 / 2)

從這事上也就可以看出,趙東雲和段祺瑞已經開始實際性的決裂,如果說之前的趙東雲還是屬於段祺瑞派係的重要一員,兩人的利益是捆綁在一起的話,那麼現在兩個人的利益就已經有了衝突。

當利益有了衝突後,兩人的同盟關係實際上已經是名存實亡!

麵對右鎮這個老問題,加上現在是北洋擴軍的關鍵時期,袁世凱也是不打算繼續拖延下去導致事情發生太大的變化了。

六月二十七日,袁世凱下令把北洋常備軍左鎮改為北洋常備軍第一鎮、王英楷依舊任統製,其餘官佐一律留任。

原趙東雲之第三協改稱北洋常備軍第三混成協,原馬隊右標改稱馬隊第三標,炮隊右標第一營改稱炮隊第三營,原第五標、第六標改稱第九標、第十標。

從北洋常備軍第一鎮抽調兩個步營為骨幹,外加新招募士兵成立新第三協,從北洋常備軍第一鎮抽調騎隊一營、加新編騎隊一營,再招募兩營,組成馬隊第二標,再從第一鎮抽調炮隊一營、新建炮隊兩營組建炮隊第二標,輔以先頭建立的第三協組建北洋常備軍第二鎮。

其統製之位段祺瑞雖然力爭,但是由於王英楷、馮國璋等人的強力抵抗,導致段祺瑞最後被迫放棄第二鎮統製之位,不過段祺瑞當不上第二鎮統製之位,也別想讓段祺瑞輕易放過馮國璋等人,最後爭執之下,一直不被眾人看好的吳長純卻是異軍突起,被袁世凱任命為第二鎮統製。

以上就是北洋派係內部在經過多達大半年的爭鬥後所形成的結果,在北洋擴軍的這個大環境下,每個人都在盡量的爭奪更有利的位置,而在這場爭奪中,趙東雲雖然在前期無法發出屬於自己的聲音,但是依舊在段祺瑞和王英楷等人的相爭中扶搖直上。

一舉坐上了第三協統領之位,而在五六月份的東北局勢變化中,趙東雲卻是被袁世凱派往錦州,從而避開了北洋內部派係在六月份的劇烈爭鬥,盡管從實際上來說他沒獲得什麼好處,他的第三協還是隻有原有的部隊,沒多什麼也沒少什麼。

充其量也隻是多了個混成協的名頭而已,但是這沒有失去什麼就是他的最大好處!

此外,北洋內部派係的爭奪雖然激烈,但是並沒有影響到北洋的擴軍,相反還進一步刺激了北洋的擴軍步伐,這從袁世凱成立北洋常備軍第一鎮、第二鎮、第三混成協就可以看的出來,從表麵編製來看,短短兩個月內,袁世凱就已經擴編了一個鎮的兵力。

當然了這個鎮目前隻是個空架子,吳長純的第二鎮現在隻有了一個名義而已,接下來還得招兵,購買軍械,就算一切順利至少也要大半年的時間才能成軍。

在北洋擴軍的這個大風潮中,趙東雲也是趁機給袁世凱發電報,稱既然新軍兵力緊張無法東派錦州,那麼可否派遣練軍一部,然後由他仿效唐山防軍的前例進行整編。

趙東雲這的這個提議讓袁世凱很感興趣,首先趙東雲沒找他直接要新軍援兵,這點非常重要,因為要了袁世凱也拿不出來給他。第二點趙東雲沒找他直接要錢,因為要錢袁世凱也不給。

趙東雲是向袁世凱請求整編舊軍,說直隸防軍已不堪用,久留徒費錢糧,還不如讓他給整編了,通過裁汰舊軍練新軍的方式,好說好歹也能夠弄出幾個營的新軍來呢。

如果讓趙東雲來整編舊軍練新軍的話,那麼新出來的新軍所需的軍費就是來之於舊軍原有的經費,也就是說不用袁世凱另外拿出太多的錢來。

此外,趙東雲是北洋這幾年的整編舊軍的主要人員,他的第三混成協基本都是通過整編舊軍來獲得經費,從而把第三混成協編練起來的。不管是肅毅親軍還是元字營又或者是保陽馬隊還是唐山練軍,這些舊軍可都是趙東雲一手整編的。

說趙東雲是北洋體係內的整編舊軍第一人也不為過,現在讓趙東雲繼續整編舊軍也是說得過去。

當即袁世凱也沒太多的顧慮,直接抽調練軍一部奔赴錦州,並交付趙東雲進行整編,如此也勉強算是給錦州派遣了援兵,對趙東雲以及其他希望派遣援軍的人一個交代。

當然了這些派過去的練軍是不中用的,趙東雲要想得到援軍的話,就得仿效肅毅親軍、元字營步隊的前列,先把他們一股腦給整編了,以騰出這些舊軍的經費來編練新軍,最後能夠練出多少新軍來就看他趙東雲的本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