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步兵那邊,隨著各級軍官們吹響銅哨,揮舞著指揮刀,士兵們端著已經插上刺刀的步槍開始爬出戰壕,在模擬出來的硝煙中散開隊形,貓著腰開始向前發起衝鋒。
同時部署在戰線的數挺重機槍也已經開火進行火力壓製,雖然打出的都是訓練的空包彈,但是重機槍特有的嗒嗒聲依舊能夠讓人感受到重機槍的密集火力。
在火炮掩護、機槍火力壓製下,兩個排近百名步兵們開始對預定的敵軍陣地發起衝鋒,在趙東雲的望遠鏡中,這兩個排的步兵從戰線的兩側迂回進攻時,隊形散的非常開,和當今流行的步兵戰術是差距非常大的。
當進攻方發起進攻的時候,扮演防守方的另外一個步兵隊也是開始行動,配屬的兩挺重機槍同樣部署在戰線兩側,而且還是前凸的機槍堡壘,等對麵的步兵發起衝鋒後,兩挺機槍也是開始進行射擊。
當然了,因為這隻是演練,自然不可能出現一開火就倒下一大片士兵的情況,所以進攻方的士兵們隻是趴下身體,然後采用跳躍、爬行利用部分掩體繼續前進,而部分士兵則是趴著用步槍進行壓製射擊。
隨著時間慢慢過去,迂回進攻的士兵們已經靠近防守方的戰線不足三十米,很快進攻士兵們就是扔出了手榴彈,雖然扔出的手榴彈隻是個木頭不可能爆炸,但是防守方的軍官也很自覺的看見手榴彈後就開始裝死……
不過防守方的士兵們也是同樣開始扔出一片一片的手榴彈!
當戰局出現僵持的時候,進攻方往右翼投入了一個隊的預備隊,結果嘛自然是根據提前商定好的結果,進攻方花費了極大代價後攻克了敵軍陣地。
由於這場演練規模不大,而且也不是什麼實彈演習,甚至為了省錢連空包彈都舍不得多打,隻讓幾挺機槍打了一陣聽個聲響而已,扔出去的手榴彈幹脆就是一個木頭包鐵的假手榴彈。
從視覺效果而言是遠遠沒有後世國產抗日劇那麼好看的,甚至稱得上是枯燥無聊的,就連參與其中的士兵們都是懶洋洋的。
但是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如此枯燥的演練台上的一群觀演的軍官們卻是看的聚精會神,少數幾個人更是直接當場拿出了紙幣一邊寫寫畫畫一邊苦思冥想。
“陳統帶,今天的這兩個隊表現的可謂是深得我北洋新式步兵戰術的精髓啊,看那迂回進攻的隊形簡直就跟統領大人寫的衝鋒戰術一摸一樣嘛!”林永權看罷大歎,盡管他和陳光遠關係不算多好,但是對他練兵的本事還是挺佩服的。
趙東雲去年就在北洋內部提出的新式步兵戰術,當時趙東雲借口德國陸軍已經采用最新式的步兵戰術以應對機槍所帶來的火力壓製,而袁世凱他們在見識過機槍的龐大威力後,也是有極大感觸,不過袁世凱到底是沒答應在全軍推廣新式的散兵進攻戰術,而是有限度的進一步擴大散兵進攻時的間隔距離。
不過這第三混成協是趙東雲的部隊,所以趙東雲要怎麼訓練部隊其他人自然是管不著的。這種新式步兵戰術雖然還沒有完全拋卻以前的那種線列散兵思想,但是士兵與士兵之間的間隔更大,而且層次更厚,同時加入了手榴彈的訓練內容。戰術的核心已經不是和對方的士兵對拚,新式戰術的核心是盡可能的避免敵人機槍火力的殺傷。
而防守的話,自然是盡可能的利用機槍殺傷敵軍衝鋒士兵了。
第三混成協采用新式的步兵戰術進行訓練,而趙東雲更是有事沒事就親自給自己兼任統帶的第十標進行訓練,但是雖然這些新書戰術是趙東雲提出來並完善的,但真正根據這種戰術把士兵訓練的最好的卻是陳光遠,而不是趙東雲的一大票嫡係軍官。
這不得不說是一個極大的諷刺!
林永權佩服陳光遠的練兵能力也正是因為這個。
陳光遠對此卻是不以為意,他就是靠練兵這手本事吃飯的,打仗他興許幹不過那些曆史名將,但是單純的練兵他還是有些本事的,要不然當初他也不能越過眾多翹首以盼的北洋名將們擔任第五標統帶了。
林永權佩服陳光遠,其實陳光遠更加佩服趙東雲,除了佩服趙東雲的升官本事外,他更佩服的那些具有遠瞻性的戰略眼光,偌大一個中國裏,知道機槍速射快、威力大的人多了去,但是能夠根據機槍發展出一係列機槍戰術來,甚至根據機槍進一步延伸製定出新式步兵戰術來的人卻是屈指可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