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此同時袁世凱推動了周馥上任兩廣總督,這個周馥是什麼人?他是袁世凱的兒女親家,說他是北洋派係的人也許不太適合,但他絕對是袁世凱的政治盟友。
然而在這一係列南岑北袁鬥爭中,表麵上袁世凱似乎是取得了巨大的政治勝利,然而這兩年北洋派係的大規模擴張也是引起了慈禧的防範。
這幾年裏袁世凱為首的北洋從一支小小的武衛右軍起家,然後迅速掌控直隸一省,繼而編練北洋常備軍,前幾年不說了,單單是去年北洋體係就辦成了其他任何政治派係都無法辦到的諸多大事,不僅僅北洋常備軍六鎮以及京旗常備軍全數成軍,而且還在1905年推動徐世昌進入軍機處就任軍機大臣,扶持趙東雲就任盛京將軍全方麵掌控奉天一省,甚至有輻射掌控整個東三省的可能性,此外還推著王永慶就任江北提督。
這一樁樁的事單獨拿出來都是巨大的政治事件,然而在1905年卻是一股腦的發生在北洋體係裏,這如何不讓外人注目?如何不引起清廷的防範?
雖然袁世凱每年都給慶親王奕劻送去不少金錢,奕劻也很支持袁世凱,但是也壓不住清廷對北洋的防範啊!
其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當1906年夏天日俄正在進行停戰談判的時候,國內袁世凱、奕劻、徐世昌等人聯手推動的新官製改革雖然表麵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依舊遭到了岑春煊的政治盟友瞿鴻禨的強烈反對,並且一敗塗地。
新官製改革中很多無關緊要的就不說了,真正影響權力核心的就是軍機處和各部改革,軍機處有多位軍機大臣失去了參與樞務的權力,轉而變成專管一部的尚書,其中就有袁世凱在軍機處的直接代表徐世昌,然而袁世凱的死對頭、岑春煊的政治盟友瞿鴻禨卻是沒有失去任何權力,依舊以軍機大臣的身份兼管外務部。
如此一來,袁世凱為首的北洋派係在這一場官製改革中,或者說在中樞的權力鬥爭中全麵落敗!
而這一個失敗隨後很快就是引起了連鎖反應,七月,麵對諸多的彈劾奏章,袁世凱被迫辭去部分兼差,然而這還不算,真正對北洋造成重大打擊的乃是八月份清廷發上諭正式成立陸軍部,統轄全國新軍。
這個陸軍部的成立對於北洋體係來說乃是實際上的重大的打擊,前文說過練兵處實際上就是北洋派係的練兵處,成立後就一直和朝廷的代表‘兵部’進行權力爭鬥,試圖爭奪全國新軍的控製權。
然而清廷卻是借著練兵處和兵部多有矛盾、重疊等理由,不顧北洋體係的暗地反對,直接把這兩個部門進行合並,並加入了太仆寺後成立陸軍部。
如果成立了陸軍部,而陸軍部尚書由北洋派係的人來擔任,比如說段祺瑞、王英楷甚至是袁世凱本人兼任這對於北洋體係來說都是好事,但問題的關鍵這個陸軍部尚書不是北洋人啊。
而是滿人將領鐵良,鐵良雖然早些年和袁世凱關係密切,但是這幾年來隨著朝廷越來越明顯的對北洋進行防備,鐵良也是逐漸和北洋拉開了關係,進而成為了傳統意義上的滿人將領。
陸軍部的成立,鐵良就任陸軍部尚書,代表的是北洋體係在這場爭奪全國兵權的戰爭中以失敗而告終。
具體表現下來就是,陸軍部剛成立不久就是宣布統一全國新軍番號,並預備年初也就是1906年的現在改‘京旗常備軍’為‘陸軍第一鎮’,北洋常備軍六鎮則是改為陸軍第二鎮到第七鎮。
同時未來還會給其他各省已經成軍的新軍授予番號,不過當1906年初來說,不過趙東雲這兩年編練的奉天兩鎮,實際上都還沒有成軍,陸軍部那邊還沒有派人來檢閱,所以暫時還是繼續沿用奉天常備軍的番號。
然而成立陸軍部、統一番號著這種事在後世人看來興許是好事,但是對於嚴重依賴軍權生存的北洋體係來說卻是大大的壞事!
為什麼?
因為陸軍部成立是,是有權管轄全國所有軍隊的,也就是說理論上來說不管是袁世凱的北洋常備軍還是趙東雲的奉天常備軍都是屬於陸軍部掌管。這個陸軍部如其說是否發展國內新軍,倒不如說是清廷弄出來試圖削弱北洋派係,收攏北洋軍權的一個部門。
這剛成立呢,就試圖把北洋常備軍的六個鎮以及京旗常備軍收攏到陸軍部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