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百一十三章 攻克蕪湖(2 / 2)

第四混成旅乃是標準的混成旅編製,轄有兩個步兵團,一個山炮營,一個騎兵連以及其他部分的輔助部隊,總兵力約五千人,和皖軍裏的第二混成旅總兵力達到一萬兩千人可以說天差地別。

奉軍裏的編製還是比較規範的,師級部隊滿編製約一萬五千五百人左右,像第三師這種部隊略有超編的話頂多也就是多幾百人,達到一萬六千人的規模,而混成旅滿編製則是統一為五千人左右。

並沒有說出現某支部隊出現嚴重超編的情況。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和趙東雲這些年大力掌控軍權是分不開的,軍械部糧餉處、教育部的設立基本上杜絕了部隊主官直接染指軍費的可能性,更是嚴格禁製部隊主官私自招募兵員。

哪怕是前期第九師在渡江戰役裏損失較大,但是兵員補充也不是說就地補充,而是由教育部專門準備了大約兩千多名新兵用於補充,這些新兵都是教育部數月前招募,並進過了完整新兵營訓練的士兵。

哪怕是前線部隊補充俘虜,也得走教育部這一道程序,接受了大量俘虜後,這些願意轉投奉軍做站的俘虜士兵會先由教育部統計接受,然後再根據各部隊的申請適當分配。盡管說這些投誠的俘虜士兵大部分都會就近補充給作戰部隊,然而前線部隊卻是不能直接繞過教育部接受這些投誠士兵。

兵員、軍餉由統帥部統一控製後,這就極大的限製了部隊主官的權利,也就使得前線部隊主官沒能力,同時也沒這個膽子私自擴充所轄的部隊。

正式軍權的嚴格掌控,讓奉軍各部隊的編製基本上都是遵照了參謀部編製處製定的編製表施行,不會和皖軍、南方聯邦部隊一樣空有統一的番號編製,但是各部隊的編製摻差不齊,出現三團製的混成旅,三旅製的師。

第四混成旅作為一個標準編製的混成旅,兵力雖然不多,名聲也不如第三師、第九師這些強軍那麼大,但是它不管怎麼說都是奉軍裏的一線戰鬥部隊,奉軍諸多混成旅裏戰鬥力算得上是第一了。

奉軍裏混成旅不少,第一混成旅、第四混成旅、第五混成旅、第七混成旅、第九混成旅、第十混成旅、第十一混成旅,上述混成旅隻有第一、第四、第五、第七混成旅有著戰鬥經驗,剩下的幾個都是新編,常駐後方的部隊,大規模戰鬥經驗等於零。而有戰鬥經驗的那四個混成旅裏頭,其實也就隻有第一混成旅、第四混成旅參與了南下作戰。

現在的第一混成旅配屬第四軍,正參與金陵戰役,而第四混成旅則是在蕪湖方向單獨負責一個方向的進攻。

鮑貴卿的第一混成旅雖然說也是恢複了滿編製的人員和武器裝備,但是怎麼說呢,到底不是奉軍嫡係,而是直軍的老底子,這讓很多奉軍核心將領有意無意的拖延該旅的發展,比如說去年年底,第一混成旅在江北戰役裏一度打到隻剩下三千多人,但是一直到今年年初才恢複了滿員,然而第四混成旅呢,卻是大部分情況下都是保持了滿編製。

從中就可以看得出來兩者實際上還是有所差別的,正派嫡係和投誠部隊不管在什麼時代,都是會有這差別的。

第四混成旅負責蕪湖攻勢,前期主要是造勢,搞的大張旗鼓,就是為了迷惑對麵的皖軍,以拖延第二混成旅的東進步伐。

這個策略一定程度上也發揮了作用,一直到奉軍在和州渡江前,皖軍的第二混成旅都牢牢釘在蕪湖,不敢擅離一步,一直到奉軍第四軍在和州、當塗方向大規模渡江後,第二混成旅才是發現自己當麵隻有一個奉軍的第四混成旅,然後才是迅速東進當塗。

隻是皖軍第二混成旅走了,雖然說在蕪湖還留下了一個旅的省軍,但是這些省軍在多次的國內軍閥戰役裏已經充分表明了他們的戰鬥力低下。

負責防守蕪湖的這個皖軍步兵旅為兩江陸軍第三師之第六旅,和這個時代所有單獨作戰的旅一樣,它同樣是得到了兩江第三師師部的火炮等兵力加強,說是一個步兵旅,但實際上乃是一個混成旅,總兵力超過五千人。

然而在麵對等同兵力的奉軍第四混成旅進攻下,該旅還隔著一個長江進行防守作戰,但是依舊沒能守住。

第四混成旅甚至都沒有大規模搭建浮橋,隻是動用了數十艘船隻發動了一場小規模的登陸作戰,登陸的一個營就是直接擊潰了對方高達一個團的灘頭防守兵力,進而掩護了第四混成旅的其他兵力成功乘船渡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