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百一十五章 久戰不下(1 / 2)

正文 第四百一十五章 久戰不下

正文 第四百一十五章 久戰不下

當塗縣城正東二十五公裏外,方慶坤一臉的皺眉:“第二營到底是怎麼回事,之前丟掉了陳莊也就算了,但是撤到李家村不過半天,怎麼又說守不住了?”

一旁的上尉副官低聲道:“第二營在前期渡江戰役裏損失極大,雖然補充了新兵但是戰鬥力和以往還是相差甚大!”

不過方慶坤卻是道:“這些你不說我也知道,但是我們的狀態縱然比渡江之前差一些,但是現在不是講困難的時候,我要的是他們守住!”

第三十三團作為渡江戰役裏最先渡江的部隊,自從渡江後一直戰鬥在最前線,尤其是前麵三天裏第三十三團作為抵擋兩江第七師反攻的主力,雖然說成功守住了陣地,但是損失極大,兵員和武器裝備的損失都不小。

雖然說在第四軍成功渡江後,教育部和軍需部給該團補充了大量兵員和武器、彈藥,但是武器和彈藥還好說,然而補充的大量新兵一時間還是難以徹底溶於第三十三團之內。

一支部隊,尤其是一支成軍時間長久,經曆過諸多戰爭的部隊,通常而言都會擁有其獨特的一些風格或者風氣,這些在那些老兵們身上表現的更為嚴重。

一個班,一個排裏的士兵們往往都是經過了長時間的磨合訓練,士兵之間經過戰爭、血火的考驗後,往往士兵之間會擁有較深的感情,這個就是所謂的戰友情。

而一場戰鬥之後,以往朝夕相處的戰友倒下了,幸存的老兵心中還沒有來得及悲傷上頭就是迅速補充了幾個陌生人進來,接替他們的位置。

除了情感上的排斥外,絕大部分老兵對新兵的態度都是相當不好,大多數情況下對新兵都是愛搭理不搭理的,因為那些老兵們知道,這些新補充來的新兵很少能夠活過三場激烈的戰鬥。

在奉軍這兩年來給第九師補充的數千名新兵中,實際上絕大部分都是沒能活過三場戰鬥,半數以上都是在他們人生中的第一場戰鬥裏就陣亡或者受傷,隻有少部分人能夠挺過前麵的這幾場戰鬥進而成為一名老兵。

隻有這些活下來的新兵,才能夠得到老兵們的接納,進而徹底融入這支部隊裏頭,成為第九師的骨幹士兵。

用另外一個數據可以說明老兵和新兵之間差距有多大,說明新兵要想成長為老兵的代價有多大。

第九師現役將近一萬六千人的兵力裏,有大約一萬兩千人乃是1905年以前參軍的老兵,另外有約千名這兩年補充過來並活下來的士兵,當然他們現在也成長為了老兵。此外還有三千人是剛補充進來的。

然而在過去的兩年裏,第九師累計損失(陣亡和受傷退役等)約六千人,其中老兵的比例隻有千人左右,剩下的五千人全都是剛補充進來的新兵。

由此可見,這個時代的老兵和新兵死傷比例是巨大!

第九師為什麼能夠成為奉軍三大主力師之一?不是因為它的裝備水平有多好,實際上奉軍各部隊的裝備水平比較近似,第九師擁有一個四十八門火炮的炮兵團,但是部署在河南,作為二線兵力的第十三師,他也同樣擁有一個四十八門火炮的炮兵團,輕重機槍也沒有多大的差距。

但是誰敢說第十三師的戰鬥力能夠比肩第九師了?

第三師、第九師、第十師這三支部隊之所以能夠超越其他奉軍部隊成為絕對的主力,那是因為這三支部隊都是老常備軍時代的部隊,像第三師的士兵最早的有1901年就開始參軍,第九師、第十師的普遍也是在1903年,1904年時期就參軍。

他們的絕大部分士兵都是經過了短則三年久則五六年的訓練,各方麵的戰術素質是那些隻有剛完成新兵營訓練的新兵們無法比擬的。

第三十三團作為第九師的部隊,本來也是擁有大量常備軍時代的老兵,然而渡江戰役裏損失極大,非常多的老骨幹士兵都是陣亡或者受傷,雖然說教育部那邊給補充了大量新兵,讓現在的第三十三團擁有表麵的可觀兵力,達到兩千九百多人,然而其中隻有三分之一都是新兵。

哪怕是經過了十多天的磨合訓練,但是第三十三團的戰鬥力相對於渡江之處而言,下降許多是肯定的。

然而方慶坤自己知道這些,他也相信師長林永權同樣知道這些,但是戰爭並不是說自己想怎麼樣就怎麼樣了,不管第三十三團的戰鬥下降了與否,它都得把皖軍第二混成旅的攻勢給抵擋下來。

沒有如果,沒有任何的借口和理由,他方慶坤必須和第四混成旅一起合作,把皖軍第二混成旅擋下來。

第三十三團陷入苦戰,旁邊的第四混成旅也沒有好到那裏去,相對於第三十三團而言,實際上第四混成旅的壓力更大,因為該混成旅才是抵擋第二混成旅攻勢的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