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大家都在談論央視一套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很少看電視的我晚上在家也等著看。全體網民為一套講美食的紀錄片而興奮,這件事情在當下的中國十分罕見,值得深究。”
“……”
“美食事關童年記憶和身份認同,是最有效的族群凝合劑。身為中國人,再怎樣的‘世界主義’,他還是會有一顆中國胃——一顆見過世麵的、被慣壞了的、挑剔的中國胃。《舌尖上的中國》的聰明和討巧之處就在,給中國人看,是建設和諧社會,促進民族和地域包容融合;給外國人看,是軟實力建設。”
著名文化評論員喬蘇,在自己的報紙專欄上,發表如上評論。
“這幾乎是部讓人很難忍心去批評,去吹毛求疵的紀錄片。無論是技術上還是思想、審美趣味上,它都已經是當下社會電視人能呈現出的最佳狀態它通過飲食所勾勒出的中國,也幾乎是超越意識形態和地域、階層差異乃至撕裂現狀,而成為被國人普遍接受的價值共識。”——某著名公知謝勇。
“《舌尖上的中國》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他們真正潛心下來,做得紮實,做得深入,不搞噱頭也不戴高帽,平淡平實,但恰恰是這樣的紀錄片,最能打動你我。”——某報專欄作者蔡華峰。
“誰也沒想到,一部紀錄片,能熱成這個樣子。就像誰也想不到,二十多歲的萬小虎,會成為中國電影的象征。第一次聽到《舌尖上的中國》是在《永無止境》的慶功宴慈善晚會上,簡單的做了一個宣傳,看過就忘記了。但是現在,身邊都是在討論這部紀錄片的人。一部真正讓你流連忘返的好片子!”——作協作家劉莎。
一時間,大江南北,都洋溢在《舌尖上的中國》美食魅力下,第一次,一部紀錄片在收視率上,完爆各大電視劇。第一次,80、90後的小青年,都整齊劃一的坐在了電視機前,收看央視一套,即便是大晚上。
Mtime時光網或許是最能體現《舌尖上的中國》有多麼轟動的地方。
作為中國第一家,也是最權威的一家影迷交流門戶網站,時光網這幾年的發展,已經不僅僅局限在電影上。已經涵蓋了音樂、書籍、電視劇、電影、遊戲等等一係列文化產品、著作的交流。
已經是和餿狐、新狼、網難並稱的四大門戶網站之一。並且依靠時光帖吧、丫丫語音、優酷視頻,正向第一大娛樂門戶發展。這裏是網絡最大的交流中心。
《舌尖上的中國》的專欄,已經在半個月時間裏,發展到了二十萬條評論,超越了原先評論最多的《通緝令》的十八萬條,高居第一。其中舊時光評分亮度98%,458家影評人代表,其中449家給了合格分,隻有9家給的是不合格。
這九家不合格。其中一家是《南方周末》報社記者,給了2/5分。理由是:“《舌尖上的中國》沒有批判精神,向外界勾畫了多姿多彩的中國,而事實上中國遠沒有這麼美好,不要忘記三年饑荒!而且總是說大自然的饋贈,卻忘記人類是如何破壞大自然的。”
原本這些鼓吹資本化的走資派媒體,因為經常報道一些中國發生的不好現象。讓讀者感覺這家媒體不錯,敢於說真話。但是這一次失效了,底下罵聲一片。
【yangminfafaf】直接開罵:“你們就見不得說中國有一點好是吧,非要整天說中國要崩潰了,中國要滅亡了。中國人都是無人權才是好的對吧!煞筆媒體!”
【瘋狂胖象】同樣罵開:“本來就是介紹美食的紀錄片,到你們嘴裏麵,就是美化現實了,中國美不美,不是你們這寫無良記者能代表的!”
【也是的確】則說:“可以關注人類破壞自然的事,但是沒必要在這部紀錄片裏展現,介紹美食突然來個地溝油,有意思嗎?”
打不合格分的另外一家是旅美作家沈睿,這個老太婆隻給了1/4分:“世界上大概隻有中國人才不停地說自己的飯何等好吃,而其他國家的飯不如自己的……中國一直是一個貧窮的國家,老百姓吃不起牛排這樣的大肉,中國做飯的肉是豬肉……舌尖上的中國,好吃是好吃,但絕不比舌尖上的美國或舌尖上的法國更好,比起舌尖上的意大利,就更差之千裏了。美國是一個多文化多民族共存的地方,舌尖上的美國,比舌尖上的中國要豐富多樣得多,在看了舌尖上的中國之後,我忍不住想:Nationalism(民族主義、國家主義)真是個壞東西,連人們的舌頭都被熏成或汙染成有這種味道的了!”
麵對沈睿如此厚顏無恥,跪舔美國的言論,網友們笑死了。
【我是中國龍】無語:“今天偶爾看到了她的影評,然後進了她的時光網主頁,看了留言板,是個支持藏~獨的煞筆,說出這種腦殘的話自然就不奇怪了。”
【添:起靈】說:“嘛,舌尖觸動某些人的神經了,有些人看不慣中國人團結,有文化向心力,一見到能宣揚和鞏固國家民族凝聚力自豪感的東西就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