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這條電報線路的施工進展速度極快,隻用了區區三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線路鋪設。
這個時期裏,沿途各電報房的初步建設完成,並安裝了鬆江電氣公司生產的電報機。
初步建設完成後,幾次的測試也非常順利。
如此情況下,承順四十一年六月二十七日,大楚帝國的第一條長途電報正式進行官民兩用的運營,沿途各電報房正式對官民開放營業。
而第一封長途電報,也不是什麼商業電報,而是一封政治意義極為濃鬱的軍事電報,皇宮電報房向吳淞海軍基地裏拍發了一封羅誌學的慰問電報。
禮教部朝報司隨後在朝報上對此事進行了專門的報道。
隨著第一條長途電報線路的建設完成以及運營,郵政總局下屬電報公司也專門製定了各種電報通訊的製度規矩,乃至製定民用電報的價格等。
金陵城和鬆江之間的長途電報順利運營後,又把之前的金陵城到當塗的電報線路也接入進來,形成了一條當塗-金陵-鎮江-常州-蘇州-鬆江的長途電報線路,並除了滿足官方需求外,也對公眾開放。
而這電報開始運營之後,電報公司那邊就是憂喜兼有……
因為這電報剛開始運營,業務量就瞬間爆滿,沿途各地官方乃至軍方都開始使用電報傳遞公文信息……使用電報的個人量雖然很少,但是各商業機構卻也是迅速反應過來,並開始使用電報傳遞商業信息。
而僅僅是官方電報以及商業電報的數量就極為龐大,使得現有的電報線路收發擁擠不堪……
這電報通信可是需要線路的,一根電線隻能進行單向的信息通訊,信息容量有限……哪怕是一開始的時候考慮到了同時多信道的通訊渠道,金陵到鬆江的電報線路建設的是多信道電線……嗯,簡單來說就是一根電線杆子上,同時架設多條電線。
但是依舊難以滿足龐大的電報需求……以至於金陵城到鬆江的電報線路剛建成不到半個月,電報公司那邊馬不停滴的開始了對這條電報線路的升級,加設多條電線,並開始采用銅陵特種公司剛研發推出的多股絕緣電線。
這種電線,是由多根細銅線組成的,每一根細銅線都有單獨的橡膠皮進行絕緣處理,然後多根絕緣細銅線組合在一起成為一根大電線。
當然了,這玩意和後世的粗電纜沒法比,隻是單純的把多根細銅線組合在一起。
因為第一條長途電報線上暴露出來的諸多問題,也讓電報公司那邊不得不臨時增加了其他正在建設當中的電報線路的信道數量,尤其是骨幹線路。
電報網路這玩意,也是分骨幹網和支線網的,骨幹網對信道的需求量是極大的,而之前的信道設計,根據鬆江和金陵電報線路的情況來看嚴重不足,迫使電報公司進行信道升級。
雖然說這會增加投資,但是也無所謂……反正這些投資最後都會由電報用戶來承擔。
甭管是官方還是民間電報,都是要花錢的,而且還不便宜!
這拍發電報,可是按字數算錢的,貴的很!
電報公司那邊經過金陵-鬆江這一條電報的建設以及運營後,自詡也掌握了一些經驗,於是乎承順四十一年七月二十日,正式宣布開始了第一批電報骨幹網絡的建設。
電報公司希望在五年內,把電報骨幹線路,鋪設到本區區域裏每一個陸地相連的省會城市,初步建成帝國的骨幹電報網絡,以完成帝國中樞交給他們的任務。
同時依托各省郵政局設立的電報分公司,開始根據自身情況,在各省內進行電報線路建設。
前期光是骨幹網絡的建設,那都是好幾萬公裏起步,至於各省內的支線電報建設,保守估計也得幾萬公裏。
畢竟電報線路這玩意,其實建設起來比較簡單,成本投入也低,不像是鐵路那樣耗資重大,施工量也大。
哪怕是路途遙遠,當代難以建設鐵路的地方,尤其是一些邊陲地區,也可以快捷的鋪設電報網絡。
不出意外的話,五年後的大楚帝國,電報將會成為大楚帝國統治廣泛疆域的重要工具,其起到的戰略作用不下於一百萬大軍!
電報這種東西對於小國而言可能就是個新鮮的玩具,沒啥太大的用處,畢竟國土太小,有啥事直接喊一嗓子比發電報可快多了。
但是對於大楚帝國這樣光是本土疆域就遍布東亞,東南亞以及中亞,西伯利亞,東起白令海峽,西至烏拉爾山脈的龐大國家而言,哪怕有火車和輪船,這交通往來動不動都是按月來計算,信息傳遞極為麻煩,延遲性極高。
如此背景下,電報對於大楚帝國所起到的作用,將會是戰略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