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承順三十二年中亞鐵路幹線建成後,兩河省也迎來了發展高峰,經濟產值已經大幅度增長,在帝國內幾十個省份裏(包括海外直轄領地),排名足足上漲了十多位呢。
同時當地工業的發展,配套的完善,也讓當地的國防工業發展擁有了更好的發展條件,其省治土耳城,已經逐步取代了伊寧成為了大楚帝國在西部地區的最重要國防工業城市。
陝甘武器公司投資建設的土耳兵工廠,是一家大型的綜合兵工廠,可以生產各類槍械,火炮,彈藥,以便就近供應中亞地區的軍事需求,在承順三十八年建成並開始生產各種軍需產品供應軍隊。
值得注意的是,同一年裏,中亞鐵路裏的核心鐵路線土西線,即土耳城到西海城的鐵路線建成,這條長達一千七百多公裏的鐵路,毫無疑問是一條正兒八經的戰備鐵路,軍事用途遠遠超過商業用途。
有了這條鐵路之後,困擾了陸軍二十幾年的西海城以及周邊地區,即烏拉爾河中下遊流域,烏拉爾山脈南部地區裏的補給難題得到了徹底的解決。
而這,是軍方……嗯,主要是陸軍那邊主張繼續西進奪取東歐平原的基礎所在!
沒有這條鐵路想要進軍東歐平原也不是不行,但是太麻煩,耗費也太大,同時是楚軍的武器裝備越先進,那麼對後勤的依賴也就越大,一旦後勤補給困難之後,那麼對軍隊的戰鬥力影響也是比較大的。
雖然說用刺刀也不是不能打仗……但是有後裝線膛槍炮不用,非要去玩刺刀,那不傻嘛,就算能打贏也會傷亡非常大。
同時世界那麼大,大楚帝國也沒必要非要在東歐平原,在補給不順暢的情況下開疆擴土啊……完全可以先在其他地方開疆擴土。
畢竟東歐平原就在那裏,它也不會跑不是……
同時大楚帝國開疆擴土獲得的土地多了去,那麼大一片西伯利亞現在也沒幾個人,新拿下來的美洲地區那麼大一片,現在美洲的楚國人口也就一千多萬而已。
基本上來說,對於當代的楚國人而言,隻要你舍得離開家鄉,舍得離開繁華的中原地區,隨便你哪拿都能領取足夠的耕地進行耕種,不存在土地不夠用的問題。
所謂的人多地少,隻是指關內十八省,尤其是中原,江南這一片……帝國還有大片大片的地方沒多少人呢。
因此對於整個大楚帝國而言,實際上可以稱得上地廣人稀,人均土地多的很。
隻是……很多人寧願擠在繁華的關內中原,江南等地區,尤其是那些大城市,也不願意去偏僻地廣人稀的邊疆地區以及海外領地而已。
這一情況也是大楚帝國幾年前開始降低單純的開疆擴土,而是陸續改為大規模的經濟殖民的緣故。
如此諸多情況,也導致帝國在東歐問題上的處理,一直都拖拖拉拉,早些年的時候,帝國高層認為西線還是要擴張的,不過要等到鐵路建成以後。
等鐵路真建成後,帝國高層依舊磨磨蹭蹭了好幾年……一直到承順四十二年春才正式敲定了西進計劃。
之所以拖了好幾年,還是因為帝國高層對單純的擴張領土沒啥興趣了……倒是陸軍那邊一直都主張推動西進,陸軍主張西進自然是為了戰功。
最終帝國高層勉強達成了一致意見:打就打吧……不過內閣還是那句話:打是可以打,但是依舊別指望有什麼額外軍費。
對此陸軍方麵雖然有意見,但是也無可奈何……自從準格爾戰爭之後,除了每年的常規軍費外,內閣方麵就沒給過軍方哪怕一個銅板的額外軍費!
甭管軍方怎麼說,吹捧也好,哭慘也好,誇大土著威脅也罷,甚至拿什麼外星人來說事,內閣方麵都是堅決不給錢!
主打的就是一個鐵公雞,一毛不拔!
而這種情況都持續二十幾年了,陸軍也知道不可能因為一場什麼東歐戰事就獲得內閣的額外軍費的。
好在陸軍這些年在印度,非洲以及歐洲地區的收獲也不小,尤其是最近幾年在歐洲地區陸軍方麵連續打了一堆國家,繳獲的戰利品一大堆,獲得了抄沒分成以及賠款分成也不少。
再加上印度那邊的眾多土邦國家,陸軍也會和內閣那邊配合著輪流進行收割,每年盈餘也不少。
兩者相加,倒是讓陸軍這幾年攢下來了一些家底,采購了更多的槍炮以及彈藥,還留下了一兩千萬充當臨時戰費。
所以哪怕內閣不給額外戰費,以陸軍的家底也能撐得住一場規模大一些的戰爭。
再說了,大楚帝國打仗也不都是虧本的,有時候也賺錢的!
這一次打東歐,當地肯定會有不少的戰利品可以抄沒,事後也可以找俄羅斯王國那邊要一筆賠款,和內閣分成後就算沒賺頭,但是也不太可能虧損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