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為了避免登陸的時候陰溝裏翻船,海軍陸戰隊的登陸還是很謹慎的選擇了在恰納卡萊南部大約五公裏外的地方進行登陸,而不是直接跑到人家城市登陸。
然而即便是隻有萬人規模的兵力,也是打的奧斯曼人節節敗退,根本就擋不住楚國人在海峽方向的進攻。
這種時候直接使用高爆彈會更好一些。
高爆榴彈對付這種風帆戰艦效果很不錯,隻要命中了很容易就能夠摧毀風帆戰艦上的帆裝,失去了帆裝這些風帆戰艦也就等於失去了動力,沒有動力的戰艦和死魚也沒啥區別。
整個炮擊範圍除了奧斯曼人的前沿防禦工事陣地外,還包括看似遠離戰場,隔著好幾千米遠的倉庫,行政建築,兵營等等。
這也導致了大楚帝國海軍和原時空諸國海軍不一樣的地方,那就是大楚帝國海軍的使用穿甲彈的情況極少,就算用,其攻擊目標也不是土著的戰艦,而是土著的海防炮台……
這也是為什麼隻派了大約萬人兵力進攻黑海海峽,而不是一口氣就調來好幾萬兵力過來的緣故。
東歐方向的作戰,之所以沒有仆從軍,主要還是因為地理、交通等因素,楚軍在中亞方向雖然也有兩個殖民地國家,即哈拉汗國、希瓦汗國。
一方麵是當代土著國家的城市建築都不咋地,絕大部分城區建築都是木頭建築,石頭建築其實很少的,更別說什麼鋼筋水泥建築了,沒有良好的巷戰地形基礎。
之前的一係列歐洲作戰裏,正麵攻防戰結束之後的城區清剿作戰,基本都是由仆從軍所負責。
同時仆從軍扶桑第十三師的兩個營兵力也會在夜間進行登陸。
在運力緊張的當下,楚軍更傾向於把鐵路運力都用於保障戰鬥力更加強悍的正規軍,尤其是甲等戰備師這種精銳部隊上。
三天後,大楚帝國的地麵部隊就全麵控製了達達尼爾海峽兩岸的城鎮,堡壘等目標。
當代楚國人和土著打仗,其實和二十一世紀裏美軍打非洲小破國差不多,打起來都是橫掃……以至於楚軍的高層將領和土著幹架的時候,普遍追求低傷亡率。
戰五渣軍隊打野戰的時候幾百人幾千人聚集在一起,打起正麵進攻之類的問題還不大,但是你敢讓他們打巷戰,你就要做好兵力一散出去,立馬就消失的無影無蹤的準備。
如今在奧斯曼地區裏作戰的楚軍,其這幾個高級將領在作戰指揮的時候,追求的也是這些東西。
用更少的資源,更少的傷亡獲得更大的勝利!
在楚軍裏當將軍,帶著部隊殺傷一萬土著軍隊不算本事,能在零傷亡的基礎上殺傷一萬土著,那才叫本事’如果在零傷亡的基礎上,使用的炮彈也不多,耗費的時間也短暫就完成戰術任務,殺傷一萬土著軍隊,那麼就是當代楚軍體係裏的優秀將領了。
大楚帝國當代的巡洋艦以及護衛艦,說是無防護戰艦……但是好歹也是采用鋼鐵建造的,船殼可都是鋼板呢,抵擋遠距離的土著滑膛炮炮擊那是一點問題都沒有……嗯,實際上土著戰艦上的前裝滑膛炮也沒辦法在遠距離上進行炮擊。
承順四十二年五月十九日,大楚帝國仆從軍之扶桑第十三師的兩個步兵營分兩個方向殺入了恰納卡萊城,經過一天激戰後,全殲了城內的殘敵。
規模龐大而密集的炮擊,整整持續了六個多小時,楚軍打出去的炮彈在熱氣球的引導下,幾乎摧毀了每一個發現的軍事目標。
而楚軍也不可能大老遠的從其他地方調集仆從軍過來,再千辛萬苦的運輸幾千公裏送到東歐前線去。
然而如果沒有仆從軍可用的時候,楚軍也不會畏懼巷戰,該用正規軍打還是用正規軍打,並且打起來比仆從軍凶猛多了。
以有限的火車運力得到更大的戰鬥能力。
既有跨海運輸調集來的印度軍團三個師,還有扶桑軍團一個師,此外楚軍還在歐洲當地招募了數萬仆從軍正在訓練,已經組建了歐洲第二十三師、二十四師、二十五師、二十六師、二十七師一共五個師,其中大部分還在訓練,已經成軍的兩個師,目前被派往了北非以及西非地區執勤。
就在這個時候,海峽北岸的大楚帝國陸軍的野戰炮陣地上,也開始隔著海峽對恰納卡萊進行炮擊。
不過即便如此,接下來海軍陸戰隊依舊沒有進城去親自搞清剿作戰,而是讓扶桑第十三師的兩千兵力入城負責最後的清剿戰鬥。
這都和勇氣或戰術沒啥關係,純粹是戰艦的差距太大。
地中海艦隊進入馬爾馬拉海,自然不是為了去旅遊,更不是想著現在就通過黑海海峽的北段博斯普魯斯海峽。
而是準備前往君士但丁堡,讓那些奧斯曼人好好見識一下什麼叫做帝國霸權主義的堅船利炮,然後麻溜的簽訂楚國人給他們準備的喪權辱國條約。
如果對方不識相,大楚帝國海軍地中海艦隊,也不介意把君士但丁堡這座曆史名城炸成廢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