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著急,安頓二十個村子可不是小事,必須沂州府點頭才行,若是他不點頭,咱們沒辦法建村子。”
流民村可不是簡單的有地方住就行,後期必須規劃土地。老百姓靠什麼生活,還不是要靠種地為生,所以土地必須要有。
附近都是山區,按照正常很難養活這麼多人。
晁蓋忽然想起沂水縣的紅薯了:“道長,我出去這一個半月紅薯長勢如何?”
“長勢迅猛,肥沃好地秧子已經爬滿了,山坡地稍微的差些,但是表現很頑強。幹旱的時候葉子都曬蔫吧了,貧道還以為這些紅薯都死了呢,結果到了晚上葉子又舒展了。現在麥茬紅薯都已經種下了,看來豐收已經成了定局。”
“這就好,安頓的流民村在山區,山區土地貧瘠,種些土豆、紅薯能謀生,還是很好的。道長辛苦一下,去找找一下沂州知府,我安排阮小五的船隊前往滄州府接人,一趟能接回來兩千人。”
“好,貧道這就出發。”
別看公孫勝那是個道士,但是他的公關能力特別強,王侯將相見了他都客客氣氣的,屬於頂級的大神棍。
公孫勝帶了幾個人,騎馬趕奔沂州府找知府去了。
吳用安排商隊采買各種用品去了,居家過日,哪怕是臨時的也需要大量的東西,好在自家能生產最關鍵的東西,那就農具、鐵鍋。
沒有農具沒辦法生產,沒有鐵鍋不能做飯吃。
晁蓋簽發調令,安排阮小五的近海船隊去滄州轉移流民。
就在晁蓋在安排的時候,滄州柴進最近是有些焦頭爛額了。
柴進想安頓流民,問題是滄州郡本地的官府不想安頓流民,本地的百姓也不想安頓流民。
官府害怕滋生民變,流民流民,一旦沒吃沒喝,那就會揭竿而起,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百姓不想安頓流民,因為流民伴隨著瘟疫和偷摸。
流民吃口飯都費勁了,見地裏的莊稼、果子,偷偷摸摸拿點那都不叫事。
本地人和外地人的矛盾非常的尖銳,要說柴進能量還是很大的,給知府大人送了些銀兩,官府算是勉強同意了,但是必須安頓在遠離村子和城市的海邊。
在柴家莊東麵五十裏處,附近二三十裏荒無人煙,這樣避免了和本地村民接觸,本地人也沒什麼意見。
兩萬流民就安頓在這裏,每一千人臨時組成一個村落,住的是樹幹野草搭建的帳篷,現如今天熱,房子不成什麼問題。
吃飯也不愁,晁蓋送來了大量的陳糧。每個村子架起幾十口鐵鍋,大家動手熬粥,一天兩頓粥,還有鹹菜,生活還算過得去,肯定餓不死人就是了。
柴進認真負責,親自帶人安排,把流民村管理的井井有條。
流民三村,有兩幫流民鬧事,柴家莊百多手下拿著棍子要打,讓柴進勸住了。
“都不許動手,你們兩方說說什麼事情?”
原來是三村的兩個百人,二隊三隊鬧起來了,雙方互相推搡,已經要開始動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