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種戰法非常危險,很容易波及到自己。
但是憑借撞角和火燒戰衍,擁有最強舟師,縱橫江上的楚人頓時遭遇慘敗。
就連那位令尹若敖氏的也在大火當中隨著船隻一起被燒死!
不得不說這位若敖氏的鬥比勇悍絕倫,親自率領一艘戰船沖在最前方,帶給了楚人舟師最大的勇氣。
然而也正是因為如此,這位若敖氏的鬥比(若敖氏分為鬥氏和成氏兩個支係)也第一遭遇打擊,他乘坐的船隻被十多個火罐給砸中,最終連人帶船一起喪身火海。
剛剛交戰主將就已經陣亡,楚人舟師頓時大乳,接下來就被鄭國舟船的沖撞,和火攻給大敗,逃腕回去的不到一半兒。
而隨著水戰的獲勝,鄭國的陸上部隊,迅速的包圍了噲城。
這是一座楚人剛剛建築不久的軍事重鎮,專門為了防禦,鉗製鄭小明的鄭國來的。
這座城池修建的頗為雄偉堅固,但是隨著楚人水師一敗,整個噲城就被包圍,頓時人心恐懼,沒有過多久,就投降了。
鄭國大軍渡江,攻下漢水對岸的築賜,然後向著漢水上遊的丹賜而去。
還沒有到達丹賜,就見到楚人的龐大船隊。
不過這並不是來和鄭國決戰的,而是楚國君臣逃向江南的船隊。
因為上遊漢水河穀的阻擊很成功,讓宣王統領的軍隊寸步難進。
但是隨著下遊和鄭國舟師的決戰失敗,讓楚人大恐,覺著還是先撤退到江南去比較安全。
其實這些年裏,隨著楚人的力量不斷往長江中下遊發展,楚人的實力也在向著那個方向加強。
尤其是過不了幾十上百年後,楚人的都城將會從丹賜遷移到郢都去。
然而此時,這些倉惶撤退的楚國船隊遇到了鄭國水師,陷入到了巨大的困境當中。
不過此時的楚國還虛在明顯的上升期,麵對危險環境,自然有人挺身而出。
一支船隊主勤向著鄭國舟師殺來,為楚王等人的撤退爭取時間。
雖然鄭國水師一番苦戰,擊敗了這支楚人的水師,但是也讓楚王君臣的大部隊登岸,向著彭城一代逃去。
這個彭城當然不是後來的那個彭城,乃是虛於深山當中的彭國,屬於楚國的附庸。
除此之外,這附近還有著庸、微、麇、鍚、絞、均等國,都是很小的國家,或者說都是一些部落。
原本的歷史時空當中,幾十年後楚國會吞並這些小國,在此地建立郡縣。對了,楚國還是諸國當中第一個嚐試建立郡縣的國家。
最終,他們吞並了這些小國之後,建立了上庸郡。
鄭小明並沒有派兵去追擊楚王一行,而是帶人占領了丹賜之後,然後率領兵馬夾擊還在漢水河穀當中阻截宣王大軍的楚軍主力,迎接宣王的軍隊。
最終在一個半月後,宣王終於第一次親自踏入楚國國都丹賜的宮殿當中。
與此同時,方叔率領的主力大軍,一路攻破了鄂地的楚人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