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爆發(1 / 3)

阿諾德說是“收拾一下東西準備搬家”,但真正遷都到出山口,則花了一年多的時間。

最耗時的,那便是修建道路了。

之前阿諾德行軍緩慢,除了出於主觀上對於政治局勢的考量外,也出於客觀上道路的惡劣。

陡峭的山勢,茂密的林間,使得稍微行軍快上一些,便意味著大量的掉隊、迷路,令人頭疼不已的非戰鬥減員。

這樣的“道路”怎麼可能維持有效的統治?道路即意味著統治力度,對地方的掌握程度。

如果不管不顧,一股腦地就遷往出山口,那麼河穀領便會迅速地成為一個獨立王國,阿諾德叫交糧,叫出兵,都充耳不聞,無論當初的留守者是否忠誠。

忠誠有利,那麼便忠誠;如果忠誠不利,忠誠者將變得不忠誠,或是由不忠誠者取而代之。

而一條能將一千個士兵快速運送到城下,或是讓一個使者兩天便能抵達的道路,則決定忠誠有利於否。

經過長達數月的伐林、排水後,一條可用的道路終究是開辟了出來,同時還在修建道路的過程中,出現了零零星星的定居點,散布在道路之旁。

這條道路就像是一條連線,將出山口與河穀領連接了起來。這些定居點或經營農莊,或以狩獵為生,或做一些修繕馬車、提供旅宿這些小生意,讓這條道路充滿生氣。

同時一個關隘在道路之上興建起來,對過往的商旅與行人收取費用,以逐漸彌補修建道路所付出的成本。

這條道路被命名為“穀伊大道”,直到穀伊大道完全完工後,阿諾德對兩地的共同統治才算是真正地建立了起來。

掌控力算是有了,但比起當初獨領一地的絕對掌控力,那可就差得遠了。

以往阿諾德對手下封臣的掌控力,堪比自家的奴仆,踐踏封建契約可真是太多了。

說是隻要提供多少多少士兵便足夠了,但獸人一打過來,達朗不把人全部帶上來試試?

達朗這時候扯什麼“契約”,估計阿諾德就要用耀光劍試試他的脖子到底有多硬了。

而且對於指揮權的剝奪也是信手沾來。

這兵雖然是達朗的,但阿諾德要拿來用就拿來用,已經不是下命令的程度了,而是剝奪指揮權讓原本的指揮官哪涼快哪待著去,可達朗敢說一個不字?

可如果達朗留在河穀領,那可就完全不同了。阿諾德的劍雖然很利很快,但便是手持四十米乃至四百米大刀也沒用了,達朗的頭離得可遠了。

當阿諾德按照契約行事,征調今年要上繳的糧食,要求達朗提供一部分士兵,作戰兩、三個月時,達朗會乖乖聽從。

當阿諾德稍微過分一些時,達朗雖然心有不滿,但礙於阿諾德的權威與威脅,依舊會妥協。

可阿諾德要讓達朗像以前一般奉獻時,達朗絕對會挺而走險,試圖在阿諾德的軍隊到來前,動員手下的封臣,做好守城的準備。

距離二字,足以改變太多東西了,也非人力可以扭轉的。

當然,如果沒有穀伊大道的話,阿諾德便是讓達朗交一粒糧食,這個家夥也是不會聽的。

因為他有足夠的時間清洗封閉的河穀領中任何忠於阿諾德的封臣,修繕城防,動員士兵作戰。

等阿諾德的軍隊斬荊披棘來到城下時,已是疲憊不堪,還要強攻城牆,糟糕的後勤補給使每個人都在餓著肚子……

雖然對距離問題做了相應措施,也未必盡善盡美;但不做一定糟糕至極。

阿諾德正是考慮到了這種種,不惜代價也要將穀伊大道修建好,並且一腳把達朗踹去出山口,否決了他留在河穀領的請求。

除了穀伊大道外,這段時間做的事情還有出山口的開發,這開發首重的便是人力。

依靠守株待兔的辦法,坐等著零散的流民逃入山中,阿諾德覺得這實在是一個很蠢的想法。

但嚐試走出去後,才發現困難亦是重重,稍有不慎便是一個雞飛蛋打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