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同誌有著德國的幫忙如曆史那樣返回沙俄不是問題,但華夏也需要布局戰後。
而愛沙尼亞、芬蘭、拉脫維亞就是可以爭取的目標。
幫助他們獲得一定的領土,組建一定的武裝,不僅可以削弱蘇俄的實力,還能在未來在外交的談判桌上聲援一下華夏。
不過君子之澤都五世而斬,以西方人的尿性,關係能維持多久那就不知道了。
但用來買一些西方人不賣給華夏的東西,轉手再送到華夏也是不錯的選擇。
不讓這些國家轉投華夏給華夏做弟做打手,隻要不讓德國在這個地方獲得絕對的話語權就好。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削弱白頭鷹的實力,作為移民國家,白頭鷹需要的移民不在少數,在歐洲大戰開始的時候,白頭鷹必然會吸納大量的人口。
而人口的多寡決定了一個國家的生產規模和軍隊規模,隻要在開戰的時候,華夏出台一點點政策,有著女兒在的華夏和白頭鷹國,也多了一種選擇。
現在華夏正在積極擴展在愛爾蘭的影響力,希望能在愛爾蘭獲得一定的人力資源。
麵對海軍世界第一,資源世界第一的英聯邦這個強大的敵人,如何削弱英國是同盟四國需要考慮的事情。
愛爾蘭人的祖先是凱爾特人。而英格蘭人的祖先是盎格魯撒克遜人。
更精確的,英格蘭人是同為日耳曼人分支的盎格魯人、撒克遜人、朱特人,和少數不列顛島原住民凱爾特人混血的後代。
所以,愛爾蘭人無論從血統、國家還是民族主義上,都和英格蘭人不是一撥的。
1840年代發生大饑荒,國際性的馬鈴薯歉收,1845年波及愛爾蘭。1845年至185年之間,愛爾蘭爆發了席卷全國的“馬鈴薯瘟疫”,這種晚疫病(Phyphhrainfesans)的卵菌會造成馬鈴薯腐爛。愛爾蘭人賴以生存的馬鈴薯嚴重減產,很多地方甚至絕收。
而愛爾蘭5%的耕地在種植馬鈴薯,最終這場饑荒對愛爾蘭人造成了毀滅性的的影響。有上百萬人死於饑荒,而更多愛爾蘭人則被迫選擇逃離。
死了百萬人,而英國卻隻關心牲畜和穀物,對愛爾蘭人的饑荒視若無睹。
這也讓英國對愛爾蘭的統治並不穩固。
鼓動、支持愛爾蘭人恢複曾經的國家,這是華夏和德國共同的決定。
雖然饑荒已經結束,二百多萬愛爾蘭人移民白頭鷹,但愛爾蘭的人民和英國不對付是全世界都知道的事情。
隻要在戰時,英國兵力空虛的時候愛爾蘭人揭竿而起,到時候英國人就要頭疼不已。
德國的船,華夏的槍,一點點通過各種渠道送到愛爾蘭。
這些槍支都是華夏和日俄戰鬥獲得的落後槍械,華夏和德國都看不上,送一部分到愛爾蘭起到的作用更大。
不過德國覺察到華夏在東歐的布局,對於華夏插手到愛爾蘭很是不滿。
這也是華夏隻是在愛爾蘭獲得一些年輕女子的原因,比起被買賣的東歐女子,愛爾蘭的更多的是複國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