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頭鷹在未來可能成為華夏獲得南太平洋領土的競爭對手,甚至因為兩國爭奪太平洋的霸權最後會走向戰爭。
韋珣最希望做的就是在參戰之後完成對澳洲的實際占領,然後從英國的手中獲得這裏的法理主權。
為此,韋珣願意讓華夏和英國、法國等戰敗國達成秘密協議,類似於這一次秘密加入同盟國陣營的秘密協議。
如果英國那邊隻是迫於戰敗國身份交出澳洲,但對象不是華夏而是整個同盟國或者德奧甚至白頭鷹。
這樣的情況是極有可能的,因為這樣不僅能讓同盟國陣營內部因為澳洲發生矛盾,從而瓦解同盟國。
甚至於為了讓兩個前期坐山觀虎鬥的華夏和白頭鷹因為澳洲開戰,英國絕對會使出一些惡心的手段來給兩國找不痛快。
英國攪屎棍的稱號可不是幾十年形成的,從當初和西班牙爭奪殖民霸權的時候,他們就開始扮演這個決策。
不過這些情況最重要的還是華夏自身實力夠硬,能夠完成華夏的作戰目標,和同盟國諸國共赴勝利,瓜分勝利果實。
否則這些情況都隻是一個軍事人員對未來局勢的分析。
為了取得戰爭的勝利,韋珣早在建國就開始準備。
馳援台島、統一華夏不過是華夏人應該做的事情,不過是為了華夏民族可以不遭受苦難做的第一步。
之後從荷蘭人手裏奪取南洋這個富庶之地,不僅是為了橡膠、糧食、礦產,更是為了南洋重要的戰略地位,避免華夏被英法的海軍限製在南海和太平洋。
如果沒有南洋,華夏想要進軍印度洋,想要完成未來對石油的戰略布局,這根本不可能。
而北方獲得外東北和庫頁島、兼並朝鮮以及現在占領的葉尼塞河以東地區,則完全是為了增強華夏現在的實力和未來的底蘊。
韋珣後世很喜歡的一個鷹派軍事教授——艾躍進就了一個讓韋珣銘記於心的理論。
當時看到那個理論的時候,韋珣是震撼的。
一個國家強大的基礎是什麼?
國防?經濟?教育?
韋珣認為,這三個方麵,對也不對。
國防實力的強弱決定了國家是否可以安穩的發展,是否可以達成想要的目標。
經濟的多寡則決定了國家的軍備力量,是國防的基礎。
教育更是代表著一個國家擁有多少人才,軍事人才、管理人才、科研人才、生產人才以及內政人才。
這三個方麵極其重要,是國家強弱的根本。
但根本也隻是根本,決定這一切的基礎條件是廣袤的國土麵積。
廣袤的國土麵積意味著這個國家擁有充足的人口,哪怕是當前人口不多,發展數十年亦是可以成為人口大國。
而人口是人才多寡的基礎因素,否則再好的教育也無法提供充足的人才。
同時,人口多寡更是國防的關鍵因素。
人口多則兵源充足,人口多則人力成本低,人力成本低就意味著這個國家可以以比多數國家較低的成本進行生產和建設,國家獲得軍用物資的成本就會更低。
廣袤的國土麵積也意味著這個國家的自然資源更豐富、更全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