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二團各部經過幾天的休整,戰士們的狀態逐漸得到恢複,各連的訓練也逐漸走上正軌。
尤其是預備營,戰鬥力有明顯變化,周維漢將從偽軍那裏繳獲的的武器裝備,挑好的劃撥給了預備營,另單獨補充給每連一挺九二式重機槍和兩挺輕機槍。
預備營各連基本補充完畢,原本就是從戰場上下來的老兵,戰鬥力恢複很快。
周維漢靜極思動,原本心裏一直藏著的尋找幾名技術工人的事終於可以提上日程。
新二團前段時候已經成立了修械所,人員是從曆次戰鬥中傷殘的老兵中挑選出來的,目前隻能做到從幾條破損的步槍中重新組裝成一條新的步槍,就這樣一條新的步槍業需要兩三個人,一個小時才能完成。
將破損的步槍全部拆成零件,利用同一款步槍所有零件都可以通用的特點,把好的零件找出來,重新裝配一條新的步槍,這樣就把技術要求降到了最低。
可現實卻是,由於生產水平有限,好多同一生產線出產的步槍,零部件就存在差異,導致新二團修械所的效率一直提不上來,更不用說光零部件就有上百個的輕重機槍。
周維漢明白修槍是個技術活,還得找專門的人幹,好多步槍因為一個簡單的零件損壞,修械所就沒有辦法修好。
最好是能找到技術水平較高的鐵匠或者鉗工將零部件進行重新打造或者加工。
現在新二團休整的地方正好離TY不遠,隻隔著JZ市,正是尋找技術工人的最好時機。
周維漢當機立斷,找來幾個連長,展開了會議,交待了後續的工作。
“團長,你說這事,我倒是想起來了,我老家壽陽縣一個鎮子的就有好幾家是在TY兵工廠工作的技術工人,隻是不知道TY淪陷後,他們有沒有回老家。”預備營四連連長韓誌謙說道。
聽到這周維漢大喜,怎麼忘了這回事,當即讓各連回去尋找知道相關線索的本地士兵。
不問不知道,預備營四連有一位戰士,他的本家一個叔叔就曾是TY兵工廠的技術骨幹,現在就居住在TY。
預備營五連的一個戰士是工衛隊出身,知道幾個曾經工友的住處。
最後周維漢決定兵分三路:“我親自帶著人去TY,韓誌謙去你老家壽陽縣,高誌恒帶著人去JZ一帶,不管有沒有找到人,最遲半個月必須回來。”
臨行前,周維漢對著眾人說道:“咱們是八路軍首先講的就是紀律,不能強迫別人,我給你們每支支隊伍兩千大洋的安家費,要想人家跟著咱八路軍幹,不能虧待人家。”
三支隊伍分頭出發,周維漢帶著董江、李大本事、魏大勇等十人喬裝成賣山貨的商隊向著TY進發。
越是臨近TY,盤查越嚴,下邊的鎮子時常有便衣隊出沒,為了防止被盯上,周維漢等人將長家夥掩埋在TY城外,將短槍藏在馬車下麵。
TY,以前曾是閻老西的地盤。
閻老西雖然名聲不咋地,但在發展工業和教育這塊,還是貢獻頗多的。
就像他下令創辦的TY兵工廠,就是國內唯一可以和張作霖創建的兵工廠相提並論的大型兵工廠,就連委員長手底下的兵工廠,在武器製造方麵,都不能與之相提並論!
1936年10月,在全麵抗戰爆發前,西北實業公司機器管理處所屬各廠改為西北製造廠,分為18個分廠,全部轉入軍工生產。
共有工人8000餘人,機器4300部,最高月產79步槍3000支,65步槍800支,輕機槍600挺,重機槍90挺,迫擊炮150門,迫擊炮彈8萬發,手榴彈30萬枚,各種炮彈及子彈150萬發,各種火藥123噸。同時生產山炮、野炮、重炮等重武器。
可惜的是,隨著日軍攻占TY,兵工廠的一切東西,都成了日本人的!
1937年10月,兵工廠急忙組織500多名工人開始了艱難的搬遷工作,將主要機器、貴重材料等向風陵渡、SX一帶轉移,經過努力,陸續運出設備500餘部,約占西北製造廠全部資產的五分之一。
隨後在XA附近的興平,BJ附近的虢鎮,HZ附近的城固和川北的GY等處落腳,化整為零,步步設廠,開始修理槍炮,逐步製造步槍、輕機槍和手榴彈等,支持抗戰。但大型重武器如山炮、野炮、大口徑重炮等已無法再生產了。
11月8日,TY淪陷,日寇侵占西北製造廠,將未及轉移的機器設備3500多部全部拆卸裝箱,於1938年6月陸續運往日本東京、大阪及中國東北等地。
那些花費了無數心血和金錢購置的機械設備,全都被小鬼子拆的拆毀的毀,那些技術精湛的技師們,也是死的死逃的逃,好端端的兵工廠變成了廢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