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隨緣供銀子(1 / 2)

這一打聽可不得了。

原來,那幾個僧人在說定軍山的開化寺有高僧要自|焚坐化升天,讓大家都去觀禮。

說是觀禮,其實就是在向城裏的百姓宣傳,鼓動老百姓去燒香拜佛隨緣,上供銀子呢。

趙玉林一聽到有人要自|焚,他就敏感了,佛家還是強調以人為本,珍愛生命的。有誰活得好好的要燒了自己升天呢?

這些僧人會不會為了銀子,忽悠老百姓呢?

他心裏有些不解,陪著陳宸往回走。進府就叫來秋菊如此這般的交代下去。

晚上,他倆去參加魯有朋的接風宴。

高稼、老魯、俞福明,還有兩位通判坐到了一張桌子上。

酒過三巡之後,老高十分開森的讚歎大軍收回了關中,是百年未有之壯舉,興元府的禦前諸軍立大功了,眾人又接連和他吃了三杯。

趙玉林十分謙虛的說這次是趁著蒙軍在蔡州忙碌,關中空虛才進去的,要在關中站穩腳跟,還需要幾年呢。

幾個下官立即恭維他,相信神威軍能進關中,就能在關中站住腳。

趙玉林也不再客套了,給高稼提出加快漢中發展經濟的建議,老高都一一接受。趙玉林說神威軍要建立工匠總隊,讓俞福明從工匠營中選人,從即將退伍的士兵裏選人,專門從事最艱難的修造任務。

他舉例子,比如前段時間維修連雲棧道,若是沒有軍事化的管理,攻堅克難啃骨頭的意誌力,如何能保證棧道又快又好的提前完工,方便軍隊出擊關中?

他給俞福明講:新建的工匠總隊劃分成若幹技術大隊,中隊,首先建立起一個鐵索橋修造中隊,嚐試在漢水上搭建一座通往大安的鐵索橋,讓來往的馬車不再擺渡,直接過江。

這個點子一出來,桌子上的人都來了興趣,幫著出謀劃策,趙玉林曾經看過後世的清代修建大渡河上鐵索橋的資料,他將腦子裏的記憶整理出來了,讓陳宸將帶來的錦盒送給俞福明。

他輕描淡寫的說簡單啦,如何做,都在那盒子裏寫著了,師傅們一看就懂。

這些人早就將三少爺視為天人了,俞福明趕緊小心的收起錦盒,說回頭就和高知府一起商議,成立索橋修造隊。

高稼對此非常支持,他說眼下去寶雞已經能夠通大車了,子午道去長安最短,但是奇險,可以嚐試先在那裏建鐵索橋,去彎取直縮短行程,讓子午穀的天險變坦途。

那就是俞福明的事情啦。

趙玉林給老高講關中成立合作社的事情,他認為現在漢中安寧,完全可以像關中那樣在各個州縣布點搞合作社,這樣既能實現商品的流通,又能保證百姓所需的日常用品需求,關鍵是在物資緊張時還能起到平抑物價的作用。

其實這種合作社,一些商人都嚐試著在搞,隻是沒有官府的支持勢單力薄,一旦神威軍搭起架子幹,那肯定是事半功倍。

俞福明說還能安置複原軍人,一舉三得呢。

這些就是後話了,他認為關鍵還是要使用好、管理好,他叫陳宸多思考,參考宜賓、關中的經驗將規章製度完善了。

兩日後,秋菊報告,到了開化寺僧人坐化的日子了,一起去看看。

趙玉林問她有沒有打探出消息?

她說順風處打探了,裏麵的僧人都是些生麵孔,附近的老百姓多有不認識,魯師傅懷疑是一處奸細遮蔽所。

趙玉林久未陪著陳宸玩兒了,便叫上老魯一起去看個究竟。

定軍山的南麵還有一座小山包,隔著幾百米用望遠鏡就能看個清清楚楚。一行人去山頭舉起望遠鏡觀察。

他看到寺院的空壩子裏站滿了香客和看稀奇的人們,中間一處高台周圍堆滿了柴火,還有僧人不停的往柴堆上傾灑菜油。高台上的自|焚僧人一臉清瘦,兩眼飽含眼淚不住的發抖。

趙玉林把望遠鏡遞給老魯說這中間絕對有蹊蹺,那人肯定不想死,立即派人去知會主持,就說他要觀禮,聽高僧講經,改日再行儀式,將那僧人接去府衙詢問。

他拉起陳宸叫回去,丫頭說大家都在等著看好戲呢,又叫他給攪和了。

他說人命關天呢,別視作兒戲。

順風處立刻行動,那主持堅決不同意,說是台上的師傅自己選好了吉時,怎能說廢就廢?

秋菊對著眾多香客說是神威軍趙指揮使親自選的後天觀禮,趙大人可是文曲星下凡,他選的日子還會有錯,有請高僧去南鄭講經。

幾個衛士不由分說的上去將人帶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