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去哪裏安全(1 / 2)

緊趕慢趕的,趙玉林還是半夜才到翠屏山,他倆一上岸就直奔軍營。

周平報告:李雲清和寶文立帶著特種大隊已經出發了,但是順風處的張琦在大理國邊境搜集到的情報顯示,他們的軍隊調動頻繁,不斷在向永善寨這邊運輸軍械糧草。

魯有朋說這次仁懷平叛,咱計劃調動四萬人下去,這樣一來馬湖江就顯得空虛了。

大理國這幾年風調雨順的,特別是四小姐嫁過去後和咱們通商做生意,鎮南王府的銀子像母雞下蛋似的長,大部分都用著軍資了。

傳說大理小皇帝要讓位於鎮南王,咱們調兵仁懷平叛,他們卻征兵大宋邊境,意圖太明顯了,絕對有趁虛而入的打算,四小姐那裏也沒個聲音。

趙玉林曉得,老魯是希望從他妹子趙思涵那裏得到準確的消息。

趙思涵冰雪聰明,不走動應該是有原因的。

大理國肯定有想法,而且付諸行動了,就是想趁著神威軍東去,邊界空虛搞事。

不然,他都回來一段時間了,趙思涵也該得到了消息,她和段小林都不回來看他,這就說明他們都走不開。即使能來宜賓,也會戴上個走漏消息的帽子。

趙玉林想了一下說咱們有的是兵,怕啥?

他叫老魯去新市坐鎮,現在整個嘉定府都由咱神威軍說了算,就叫陳宸給各州縣發令,將所有府兵鄉勇都集中,轉進永善寨和石門寨來個大換防,看他大理敢不敢動手?

如此安排之後,他們還真要敢來侵犯,咱們也能抵擋一陣子,待平定了仁懷堡的叛亂再將失去的都找回來。

兩人議定後,周平立即動起來,先將宜賓集中的府兵運進去,返回時就將正兵運去瀘州……

南邊的平叛就要開始了,北方的函穀關還有一支偏師在蒙軍包圍之中呢。

這支隊伍是三縱的第一,第二大隊,東征軍出發去洛陽時留下他們打狙擊。已經過去八天了,洛陽沒有發來撤退的軍令,他們的人馬越來越少,糧食已經見底,臨時負責的一大隊長顧山接連派出探馬前去打探消息。

這一打探才曉得出事了,老百姓說洛陽宋軍兵敗,已經向東,向南逃去。城裏確實一個宋軍都沒有,再後麵就是蒙軍回來了。

顧山和兄弟們緊張啦,一起商議對策,大家都曉得他們現在成了一支孤軍,眼下不到兩千人的隊伍糧草缺乏,武器缺乏,不可能死守待援,必須得設法跑出去。

一屋子十幾個將領都不開腔,空氣一下子就凝固了。

稍息,有人歎息說曹將軍和縱隊丟下他們不管了,隻有死在這裏。

跟著就是你一言我一語,七嘴八舌的議論開來。

悲觀的情緒迅速在屋子裏彌漫。

顧山突然一拍桌子叫別說了,這裏他是老大,他負責把大家帶回去。三少爺給咱講過陳地失人的道理,咱們不做這樣的傻事,眼下狙擊任務已經完成還守在這裏幹啥,咱們一定要走回去。

顧山一席話後兩個大隊統一了意見,立即回去清點人數,清查裝備糧食準備轉移。

但是,要走,往哪裏走才安全呢?

顧山心裏沒底。

狙擊隊守在函穀,蒙軍雖然沒有搭理他們了,但是這裏是敵占區,四周都是敵人,他們深入敵後屬於客場,哪裏像在關中時有順風處的情報支持,對周邊莫得溜熟。

顧山心裏很緊張,這可決定著一千多人的命運。

想來想去,他還是決定出靈寶,走盧氏縣去商南,因為這條線路最近,而且依托山地,適合步軍隱蔽行進,就是暴露了,也不怕蒙軍騎兵的衝擊。

他和二大隊的大隊長決定後正要出發,最後一波哨探回來了,還帶來一個本地人。

此人叫劉啟光,是這一帶的豪族民軍首領,他前段時間邀約了將近一萬人的隊伍去洛陽欲投奔宋軍,看到全字采的隊伍軍紀廢弛,士氣不振,又不願意過去白白的送命,回頭就地遣散了這支兄弟夥,叫各奔東西。

但是他的本家族人將近三千都不願意離開,一路躲躲藏藏的過來都還有兩千多人藏在山溝裏。

而神威軍的哨探也是摸索著回函穀,碰巧,兩邊就遇見了。

劉啟光過來時,沿途就聽說了函穀有支隊伍很能打,也有前去看看,合適就投靠入夥的想法,跟著哨探來到了狙擊隊的指揮所。

當他看到真正的神威軍後立馬來了精神,因為這支隊伍是趙玉林用新軍事理念建立起來的,哪怕一身穿著破舊的軍裝也是精神抖擻。

但是兩個大隊長猶豫了,劉啟光有兩千多人呐,合起來就是四、五千人的隊伍,一路吃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