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朱由校便有點頭大了,因為永盛朝的第一次科舉就要開始了。
這科舉考題怎麼出?
內閣首輔鄒維鏈是按慣例來問他最後一題,他卻是怎麼都想不出來。
沒辦法,以前這題都是泰昌出的,他可沒管過。
他苦思無果之下,隻能命王承恩這個伴當去請先皇了。
這會兒泰昌正帶著太子朱慈烺在京城周邊到處逛呢。
不過他們並不是在遊玩,他們是在實地考察,準備定下擴建京城的計劃。
這個本是泰昌當初給太孫朱慈烺定下的考驗,不過,考慮到京城的擴建關乎整個大明的發展大計,他還是有點放心不下。
沒辦法,他不能真把挑子一撂不管大明今後的發展了。
萬事開頭難,他總得給人家起個頭才行。
沒想到京城的擴建計劃還沒定下來,王承恩卻有找上來了。
這科舉考題竟然還要他出!
禦書房中,朱由校還是恭敬的站在一旁,渾然沒有把自己當新皇。
泰昌卻是皺眉道:“你既然已經繼位,那就要挑起重擔,不要什麼事都指望著我來幫忙。”
朱由校聞言,不由尷尬道:“父皇,兒臣這不是實在想不出來嗎,還請父皇教誨。”
泰昌聞言,不由無語。
難怪有王不見王這一說,這兩個皇帝在一起,稱呼都亂套了。
他無奈的糾正道:“你不是臣了,你是皇帝,應該自稱朕。”
朱由校連忙點頭道:“朕,明白了,父皇,您就教教朕吧。
這科舉考題到底怎麼出啊?
朕這腦子裏就跟一團漿糊一樣,實在想不出來。”
唉,行吧。
泰昌想了想,這才細細解釋道:“科舉考題怎麼出關鍵就看你想要什麼樣的人才。
你出的考題就是方向,考生自然會去細細領會。
這跟後麵的取士、排名也有很大的關係,考生領會了你的意圖那才能金榜題名。”
這個朱由校其實也知道,問題,他就是想不出來,這考題怎麼和實際需要聯係到一起。
他仔細想了想,這才小心的道:“父皇,您的意思,這次出個類似盛世之治的考題嗎?”
對啊!
泰昌頗有些莫名其妙道:“你既然知道為什麼還要問我呢?”
朱由校又尷尬道:“朕實在是不知道這考題從哪裏取啊。”
這個還不簡單嗎?
泰昌無奈道:“這考題已經沒有什麼限製了,你想怎麼取就怎麼取啊。”
正是因為沒有限製了,我這腦子裏才一團漿糊啊!
以前還好點,想辦法去《四書五經》裏摳個考題出來就行了,這會兒他都不知道往哪裏摳。
朱由校皺眉沉思了一陣,還是小心的道:“父皇,要不這次還是您來出這個題吧,朕好好領會領會,下次應該就會了。”
唉,行吧。
泰昌仔細想了想,隨即問道:“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你知道吧?”
朱由校連連點頭道:“朕知道,這個出自北宋名臣範文正公的《嶽陽樓記》。”
泰昌不由攤手道:“這不就行了嗎,你都知道,考生能不知道嗎?”
朱由校不由恍然道:“父皇,您的意思,就以這句為題?”
泰昌毫不猶豫的點頭道:“對,文科最後一題就來個政通人和,理科最後一題就來個百廢俱興。
考生知道出處就應該知道你的意思了,現在大戰剛剛結束,需要的就是滕子京一般的人才。
怎麼政通人和,怎麼百廢俱興,能說出個所以然來的就可取士。”
這考題好像還真不難出。
朱由校不由連連點頭道:“朕明白了。”
泰昌聞言,直接起身道:“行了,這位子還是你來坐吧,我定下京城的擴建規劃之後就該享清福去了。”
說罷,他就要往外走。
朱由校卻是忙不迭抬手道:“父皇,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請您幫忙定奪。”
還有事啊?
泰昌不由好奇道:“什麼事?”
朱由校連忙解釋道:“是這樣的,父皇,德輝建議擴充禁軍,您覺得怎麼樣?”
擴充禁軍?
泰昌聞言,臉上不由露出一絲凝重之色。
他明白鄒維鏈的意思。
這會兒東南西北四大營皆有五十萬精銳,還有南洋營和東南營也都是五十萬。
也就是說,大明四境足足有三百萬大軍,而這會兒禁軍才十來萬。
這樣的確不行,當皇帝的不能比個當總督的兵還少。
想到這裏,他緩緩點頭道:“嗯,這個問題的確很重要。
這樣吧,南洋營和東南營都解甲歸田,就地屯駐,禁軍擴充到一百萬。
這樣一來,大明的總兵力還是三百萬左右,完全不會增加朝廷和內庫的負擔。
而且,京城正好要擴建,我們可以把東南西北四個兵馬司的營地建到城牆外麵,城裏隻留二十萬禁軍精銳。“
禁軍擴充到一百萬?
朱由校想了想,還是尷尬的道:“父皇,禁軍擴充到一百萬倒是沒有問題了,問題就是,我們哪裏去招上百萬人馬呢?”
這個!
四大營精銳還不能動,直接抽調南洋營和東南營人馬也不行,上哪兒招這麼多禁軍呢?
泰昌仔細想了想,隨即果斷道:“禁軍就以忠烈之後為主體組建吧,凡是埋骨大明忠烈之地的,其家人都遷到京城周邊,其後人都編入禁軍。
這樣既方便他們祭拜也能保證禁軍的忠誠度。”
大明忠烈之後?
朱由校想了新,還是尷尬的道:“父皇,現在埋骨大明忠烈之地的將士好像才十多萬啊,而且兵部上報的後續規劃全加起來也不到五十萬,這一百萬怕是湊不出來啊。”
你不能還是什麼都按我說的辦啊!
你都是皇帝了,有點主見行不行?
泰昌無奈的解釋道:“主體是大明忠烈之後就行了,至於剩下的可以在所有屯衛裏麵選拔,挑選年紀青一點的,大概十五六歲左右的,聚集過來好好操練幾年就沒什麼問題了。”
好吧,這下是真沒什麼問題了。
年節過後,科舉就要開始了,數萬考生齊聚京城,整個京城頓時變得熱鬧無比。
沒想到,這個時候還有來湊熱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