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虎落平陽--皇恩浩蕩(1 / 2)

長安未央宮內漢使張和站在殿中央手舉著一麵粗製濫造的漢字大旗,正激動的在向斜坐在高階軟榻上著的一位老人在訴說。老人目光陰冷銳利一言不發地聽著,一眾漢庭高管們皆踞坐在大殿兩側時不時的發出幾聲驚呼或者讚歎。

“說完了?”一直不露聲色的老人在張和訴說完畢後冷冷的問了一句,也不待張和回答轉頭嘲弄起在左側正奮筆疾書的一位中年人:“長史令,這個李陵還是降了匈奴嘛,娶了匈奴單於的女兒,人家早都成了一家人嘍。”言罷猶覺不解氣:“自己怕死卻非要借口救部屬,難道這些許人的生死比大漢的國威體麵更重要?比他李家列祖列宗的名譽更重要?”

言罷也不理會正向自己施禮的中年人,轉身用手輕拍桌麵對著邊上的太監道:“讓朕看看這麵旗。”待太監將漢字旗從張和手中接過在其身邊打開後,老人認真看了許久又用手輕輕的觸碰了幾下,忽轉頭對著張和詢問:“不降營還剩幾人?”

“回稟陛下,當日戰罷不降營僅存十五人,皆重傷。待臣返漢時僅存兩人,餘皆重傷不治。”言畢張和忍不住淚如雨下,邊上群臣亦哽咽不止。

老人正是當今漢皇帝劉徹,今天出使匈奴的漢使張和返回,帶來一個讓眾人極為震撼的消息:關於李陵,李緒,不降營的消息。

“那個領頭叫陳雷的少年是生還是死?”劉徹很欣賞這個據說隻有十六歲的孩子;

“回稟陛下,陳雷與追殺他的匈奴武士皆蹤信全無。單於派人尋找,隻是遠遠的看到陳雷的戰馬混在野馬群裏未見其人,怕是凶多吉少了。”言畢張和不由得歎息一聲。

“幸存的兩人單於不肯放?!”劉徹聲音嚴厲起來,接著又連連冷笑:“匈奴人是看朕的衛青霍去病不在了,想翻天了麼?”言畢用手猛拍桌麵大聲吼道:“朕要發兵,朕要救回這兩位勇士!”

這一聲大吼將群臣嚇了一個激靈,宰相公孫賀急忙起身對躬身施禮道:“陛下,打不得,現在國庫空虛支撐不了大戰了。”

“陛下,臣願領兵征討匈奴,救回二位勇士。”一位三十歲左右極為英俊的漢將大步走到中間對坐老人躬身行禮道,眾人觀去正是皇帝陛下的大舅子:貳師將軍李廣利。

“你?”劉徹嘴角微向上斜,略帶嘲諷:“你要多少兵馬啊?貳師將軍”劉徹對這個大舅子內心極其不滿,數次領兵結果都是灰頭土臉,但他又代表了自己的顏麵,自己可以打可以罵但旁人絕不可以,連說他不行也不可。劉徹認定隻要不停的給李廣利堆資源總有一天他也能成為一代名將,能發掘出衛青,霍去病的明君,看中的李廣利絕對不可以不行。

未等貳師將軍回答,一個清朗的聲音從大殿內響起:“臣願領十人入匈奴為使接回二位勇士!”眾人尋聲觀去,原是郎官蘇武挺身而立對著殿上安坐的劉徹躬身行禮。

此言一出頓使張和非常不快,轉頭微笑的詢問蘇武:“蘇郎官你準備怎麼說服單於放人?”

“堂堂正正交涉,告訴他們不放則大漢必出兵討伐。我大漢赫赫軍威由不得單於不同意。”蘇武對此充滿自信。

此言一出大殿裏眾人皆紛紛稱善,高著台上的劉徹滿意:“如此體現就能體現大漢國威。”

宰相公孫賀滿意:“如此就不用大動兵戈可以於民修養。”

貳師將軍李廣利滿意:“如此就不用冒險且還有壓陣的功勞;”

隻有張和心中暗歎:“隻怕會弄巧成拙了。”

待眾人商定派遣蘇武出使匈奴接回不降營兩位幸存者,張和又從懷裏掏出一卷絹軸雙手高舉低頭躬身:“陛下,不降營一百二十餘人姓名以及家屬名單皆在此冊,不降營眾人臨上陣之前托付與我,皆稱不求有功但求免罪。”

劉徹聽罷轉頭又對執筆記錄的太史令冷笑起來:“記下了沒?把這些人給朕記下來,他們可比你那個李陵強的多,知道維護大漢的國威,朕的顏麵!”言畢又恨恨:“盡記錄一些沒用的東西。”太史令的一個重要職責是記錄曆史編寫史書,照例皇帝是無權修改這些曆史記錄,對此劉徹一直非常不滿。而此時劉徹一直針對的正是為李陵仗義執言而被處腐刑的司馬遷。

嘲諷完司馬遷後劉徹轉頭輕輕用手指對空虛點鄭重的說道:“這些勇士都要賞,要重賞!要讓所有人知道維護大漢國威,君威就是天大的功勞!還有那個陳雷,不管生死都要封侯!”言畢看了一眼著宰相公孫賀道:“宰相去議個章程吧。”

次日漢皇帝劉徹下詔,將不降營官兵以及臨陣倒戈的李陵降兵及其家屬全部免罪,其中不降營官兵的家屬送往長安,安置在新建安陽街內,父母子女皆由朝廷奉養。封陳雷關內侯領中郎將;兩位幸存者待接回長安後再敘功封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