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陽道人,自那日觀戰上山後,五年未曾下山,而關於司馬長空的消息,也逐漸消沉了下來,逍遙散人偶有回寺,但卻也不曾得知師弟師妹的下落。
直到後來二人的消息,在江湖中也罕有傳聞,青陽道人得知歎息不已,以為是司馬長空與別人廝殺,絕與別人刀劍之下,或者樹敵太多,遭人圍攻致死,感歎道:“人世不過如此,任你風華絕倫,也免不了喪命之禍”
此後請陽道人,便一直青燈為伴,豈料逍遙散人自走後五年,也沒回過一次,青陽道人,顧念同門之誼,幾番下山來打聽,不僅是司馬長空夫妻倆沒有音訊,就是逍遙散人也無人得見,心中痛惜不已。
直到又一次下山,碰到了遭到滅門之災的淩霄,將其帶回寺中,念其頗有根骨,於是傳授武藝。
“須彌寺”本不是什麼大寺,無人供奉施舍維修,久遭雨水風化,寺內和尚,也逐漸走的幹淨另謀他所,隻有師徒二人相依為命。
直到有一日,逍遙散人再次回到寺中,讓青陽道人歡喜不已,急忙領淩霄拜見。
師兄弟二人十數年未見,也均變了模樣,青陽道人,因終日不下山,靜修禪法,心如止水雖近古稀還頗有精氣神。
逍遙散人,大上青陽道人許多,年事頗高,本應老朽不堪滿臉褶皺,但卻反道行之,麵色華潤,腦門光亮。
青陽道人便知,這是師兄修習“天影神功”達到上乘之境所致,而逍遙散人的性格,也越發的開朗,好詼諧起來,再也不似以往死板迂腐,如此這般倒更符合了“逍遙散人”的外號。
逍遙散人小住幾日,便又下了山,青陽道人知道師兄的心境,也遠非他人所能比,再也不是當年傻愚的“莊稼漢”了。
直到十年後,淩霄才又見過他師伯一麵,直到現在也不知師伯的音訊所在,是以他們師徒倆也習慣了。
直到淩霄年方二十五時,青陽道人見淩霄的武功盡得所傳,心中慰然便命淩霄下山曆練,
將當年天影老人,所留遺訓讓其牢記在心,淩霄謹記心裏,不過多久便回山一次看望老恩師。
第二次回山時見青陽道人,又收留了一個弟子,比自己小上許多,本來淩霄覺得師傅一人在山上寂寞,但有了小師弟的陪伴之後,便放心了許多。
澆花、種菜、劈柴,亦是一種修行,今日青陽道人,與往常一樣在院子劈柴,淩霄下山也有些時日了,聽靜修報說師兄回來,青陽道人心裏很是高興,便讓淩霄進來見他。
雖不見人影但聽腳步聲也不止一人,暗想:“徒弟還帶了誰回來?”當越來越接近時心中吃驚,一人腳步沉浮不定,時急時緩,這步法與師兄逍遙散人,頗為相似。
當淩霄說,介紹兩位朋友給他認識時,詫異萬分之下,好奇的轉過頭,把目光定格在那,腳步沉浮不定的年輕人身上。
見其生得,明眸皓齒,儀表堂堂,與師弟司馬長空頗有相似之處,隻是少了司馬長空的傲視當空的氣質,心中萬分疑惑,便起了試探的心思。
豈料一番試探過後,與天影門的淵源頗大,瞧張昱品性頗佳,歸與門下也不是不可,將來雖說不用發揚光大,但也算不辱沒門楣。
眾人聽了,這個絕跡江湖的傳說,無不吃驚,無不震撼,淩霄與張昱,更是浮想聯翩起來,想到了祖師爺天影老人,慈悲為念,三度“二祖”九鼎真人,真正的舍己為人之本,無不欽佩。
想到了九鼎真人迷途知返,棄惡從善,把正義傳揚於後輩,無不感歎。
更想到了師叔司馬長空,武藝超群,傲視群雄,卻在最輝煌的時刻,卻拋卻了身上的光環歸隱山林,讓無數英雄羨嫉,讓無數女子渴望其癡情之心,無不向往,二人心中激動萬分,豪情萬丈,許久之後,才在寂靜的房間內,平複下來。
而趙靈薇倒是未想這許多,隻覺身旁的“傻小子”,在用情之上能及司馬長空的一半便好,想到這裏臉頰不禁緋紅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