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明朝的東瀛人(1 / 2)

東瀛人所指便是日本,而“東瀛”一詞最早出現在我國秦朝,當年亦有秦始皇為求長生不老藥,派禦醫徐福率領三千童男女自山東沿海東渡的記載。

而今不論是在中國亦或日本均留下了徐福的傳說,自後三國、晉、隋、唐、宋皆有來中國學習交流的東瀛人。

元朝在滅了南宋之後,忽必烈先後於(1274)年和(1281)年兩次對日本海上用兵,使自曆代以來一直密切友好的兩國關係由此交惡,日本對中國的態度由先前的敬仰崇拜轉為敵視。

蒙古入侵也間接引發了日本國內的危機,隨著鐮倉幕府滅亡,大量武士淪為浪人,其中一大部分成為倭寇,勾結中國海盜和不法商人流竄到東南沿海劫掠作亂,成為明代東南海上一大禍害。

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後迫切與日本恢複邦交,一大原因也是希望兩國攜手消除“倭亂”,維護東亞海域的和平與穩定。

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派楊載攜詔書出使日本,通告洪武登基的消息,同時譴責倭寇騷擾我東南沿海,命日方嚴加取締並早來稱臣朝貢,否則將出師討伐雲雲,口氣相當強硬。

由於朱元璋對當時日本國情缺乏了解,此次遣使遭到了重大挫折。而正是兩國互不了解,日本又正處南北朝混亂時期,朱元璋充滿威脅一味的詔諭喚起了日本人的同仇敵愾,以為又是一次“元寇襲來”的前奏。

執掌九州十年之久軍勢方熾的懷良親王對朱元璋的詔諭嗤之以鼻,囚禁了楊載、吳文華等使臣,更斬殺了五名隨員。

早在元順帝至元二年(1336年),打進京都的足利尊氏廢黜了後醍醐天皇,另立天皇,自任征夷大將軍,設幕府於京都。

後醍醐天皇南逃吉野,建立朝廷,史稱南朝,在京都的朝廷被稱為北朝。後醍醐天皇為了恢複王權,推翻幕府,派他的兒子在九州設征西府。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北朝統一日本。朱元璋一直不曾放棄招降的決心,終經努力懷良親王對明朝的態度有所轉變,其後派遣僧人祖來赴明奉表稱臣,進貢馬匹和方物,並送還被倭寇擄掠的浙江沿海百姓七十餘人。

明麵上兩國雖關係密切,但時有“倭人”擾亂等事情發生。北朝統一,南朝的武士、政客和浪人失去了依托,於是流落海上,盤踞海島,當看到了大明王朝物資豐饒,人傑地靈後企圖搶奪大明資源。

是以,山東、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帶均有“倭人”燒殺搶掠等地方滋擾之事,他們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力量,不時侵擾中國沿海,造成日漸熾盛的倭患,期間日本與大明沿海地帶的官兵發生了一次又一次的碰撞。

而統一了日本的足利幕府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也想肅清南朝的殘餘勢力,打擊海上盜賊,同時也想發展與明朝的貿易,獲取豐厚的利益,於是,兩國恢複了關係。

明成祖時,雙方建立了勘合貿易關係,明朝給予足利幕府貿易憑證,即勘合,日本方麵憑勘合來中國進貢,進行貿易。

明朝發展與日本的關係,主要是為了消除倭寇對中國沿海地區的侵擾,足利幕府也積極剿捕倭寇。

在“足利義滿”死後,其子“足利義持”改變政策,雙方勘合貿易中斷,日本也不再剿捕倭寇,“足利義滿”時期稍有收斂的倭寇劫掠又在中國沿海一帶蔓延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