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六 章(2 / 3)

“LUR項目,按照畢方內部一向喜歡給重點研發項目取古典代號的傳統,又被稱作流馬項目。”

鍾酉酉道:“這是三年前郭兆勳親自爭取下來的國家級重點研發項目,同時作為畢方研發部門中遠期戰略規劃的工作重點,前期投入巨大,不但由郭兆勳親自帶隊,還為此專門建了一座項目研發中心。”

“這座研發中心不隻有總部人員加入,還另有三家子公司共同參與了輔助研發。而更有意思的是,這三家子公司,正巧是不久之前,新任研發總工帶著內審人員前去抄家,哦不,”鍾酉酉頓了頓,譏誚道,“應該說,是前去視察的三家子公司。”

“不過,單憑這一點,也可以看成是新官上任挾私報複。但如果再綜合郭兆勳自身的種種行為,卻可以發現很多事遠不是看上去那麼簡單。比如說,郭兆勳因為空降上級,一怒之下公開辭職的事。”

“這件事前段時間網絡批判得很激烈,乍一看可能還覺得正常,但如果關注久了,就會覺出風向有些奇怪。”鍾酉酉慢條斯理道,“雖然新任研發總工現在聲名狼藉是事實,但從十六歲讀博到現在,發表過百餘篇核心技術論文以及九十餘項個人專利同樣也是事實,研發能力頂尖無可置疑,空降畢方雖然遭人詬病,但也不至於毫無底氣。這麼明顯的事實,網絡上卻閉口不提,打開新聞跟熱評,連一絲對新任高管研發履曆的溯源都沒有,隻是一味抓著那些黑曆史把人罵得狗血淋頭。”

鍾酉酉講起葉丞名聲極差真是一點情麵都沒留,沈樞一個旁聽都忍不住咳嗽了一聲,結果一看葉丞,全然是一副你隨便講我在聽的表情,情緒格外穩定。

沈樞又看了幾眼麵前的這兩個人,頓時就感覺有些微妙。

“網絡輿情一邊倒,把郭兆勳形容得仿佛就是竇娥含冤,但如果從熱評點進去,又會奇怪地發現一個問題,這些賬號基本上全是水軍。”

鍾酉酉刻意停頓,才接著語氣嘲弄道:“買水軍操縱這種輿論導向,總不可能是畢方往自己身上潑髒水,那就隻剩下一種可能,水軍是郭兆勳本人買的。”

“但是以一個人正常做事的邏輯,如果已經極端憤怒到了公開辭職的地步,第一反應找集團談判,走法律仲裁,甚至跳江跳樓都可以,卻絕不可能是雇用水軍去網上發酵並控製輿論。然而恰恰可疑點就在於,網絡水軍開始活躍的時間,跟郭兆勳公開辭職信的時間幾乎完全同步。”

鍾酉酉瞥了眼葉丞,別有深意。

“對於這一點,我起先不理解,直到有一天,我去找了郭兆勳以往發表過的核心論文跟專利。”

“郭兆勳以前的研發專長是傳統工業機器人的剛性結構設計。後來畢方研發重點轉向協作機器人,感知係統跟控製係統是繞不開的兩項新技術難關,對於此前從沒有發表過相關論文的郭兆勳來說,估計同樣也是新領域。隻不過那個時候他還並沒有親自參與新技術的研發,再後來,畢方又宣布開展LUR高精度移動協作機器人項目的研發,由郭兆勳親自帶隊,並且按照此前郭兆勳對媒體的允諾,畢方將會在研發期內,實現項目所有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產業化。”

“但從研發角度來看,高精度移動協作機器人並不僅僅是移動機器人跟協作機器人的簡單相加。本來協作機器人就有一係列的技術難題還沒解決,再從原來的固定變作移動,以及高精度跟成本控製的要求,不用想也知道機器人一體化設計下的控製算法會極為複雜。而且,除去這些,郭兆勳還承諾了研發期內會解決所有核心零部件的自主化問題。”鍾酉酉道,“這就不隻是新增了一座高山,這是新增了數座喜馬拉雅。”

“以這種研發難度,人才資金和時間都是必不可少的投入要素。但是我翻了三年來LUR項目相關的所有技術論文跟專利,發現基本上跟關鍵技術進展有關的論文跟專利,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都分別是郭兆勳跟李千江。”

“在LUR項目之前,以郭兆勳為一作的核心論文,二作是誰其實並不固定。但是到了LUR項目,核心論文的二作基本都是李千江。再加上一作寫頂頭上司的名字可以說是畢方慣例,也就能夠推斷,李千江應該才是LUR研發項目的靈魂人物。至於郭兆勳,名義上是帶隊研發,真正能有多少技術貢獻實在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