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八章 曾憶當年臨安遊(1 / 2)

等李問道趕到比幹那裏,門裏門外已經占滿了人,兩個使女正在給大家遞茶水。看見李問道走過來,大家都友好地報以微笑,主動閃開一條路,讓李問道先進去。李問道邊往裏走,邊還以微笑,心裏還是有點納悶,有些人明顯不認識,不是昨晚一起喝酒的,怎麼也給自己讓路。

看見李問道臉皮頗厚地擠進來,一點也不謙讓,比幹隻是笑了笑,“問道啊,你來的正好,就站在這邊吧。”然後回頭又跟他身邊兩位中年人私語起來。

李問道這才注意到,比幹身邊還有兩位鵝冠華服的之人,估計應該是太宰的副手。這兩人李問道前日拜訪比幹後,並沒有去拜訪他倆,因為比幹告訴他,兩位副手外出未歸。

三人小聲議論一會後,比幹左邊略微年齡大一點的人站了起來,隻見他麵露微笑地衝著李問道說到:“你就是李問道吧,老夫昨夜剛回朝歌,便聽到了你的大名,你的這篇檄文寫得也很好。剛才太宰大人說了,你可以先領一個地方,去哪個方國,你自己決定吧。”

暈,還有這樣的好事!李問道之所以不顧禮節地往裏擠,其實就是想提前找比幹要一個地方的。依照殷商製,王有大事需要發檄文昭告天下的,由太宰府著專人撰寫在羊皮紙上,並由此人前往事先定好的方國,以王之使者身份傳送檄文。

“這位是膠鬲大人,另一位是梅大人。”身邊一個昨晚的酒友小聲提醒李問道。

李問道急忙向膠鬲行禮,史載此人為姬昌安插在紂王身邊的諜探,不過李問道對周人撰寫的商史並不相信。是騾子是馬,李問道決定以後遛起來看,而不是事先先入為主。

按理,他們這些太宰府的僚官每人都會領一個地方,由他們自己先謄寫好檄文,然後作為王使前往該處傳達檄文。李問道想去西岐,他要正大光明地先會會那個被後世傳頌的賢達。

“謝太宰大人,謝膠大人和梅大人。下官在岐山遇到太子之時,原本是想去西岐看看的,後來一路護送太子與東伯候家小娘返回朝歌。此次,下官想去周國以遂當日之願。”

膠鬲回頭看見比幹點了點頭,於是對李問道說到:“即是如此,那你此次便可遂了心願。”

李問道是在眾人羨慕的眼光中返回的。王使出巡傳達王意,乃是天下第一等的美差,僅次於大王親臨。所到道之國,國君無不焚香沐浴,親自出城迎接,並以臣自居。一般來說,王使將檄文遞交給方國國君後,並不會馬上離開,他會在方國小住幾日代天巡牧,象征性地問問該國國君對封地的治理,隨便撿個地方去走走看看,然後再返回朝歌向王彙報,那麼他在方國的待遇便可想而知了。

西岐周國國君姬昌,為一方賢達,不僅禮賢下士,且與朝中大臣多有交往、關係匪淺,對待王使乃至各國使者均以厚禮待之,因此在諸侯中頗有賢名。出使西岐,乃是美差中的美差,眾人對李問道自是羨慕不已。不過,事由人家李問道而起,所以大家都很自覺地不去與李問道爭搶這頭一等的好差。對於這些朝歌貴族、士大夫而言,禮儀與臉麵才是天下最要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