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愷敲了敲桌子,軍議室內議論撫恤政策的聲音便平息了下去。
“無規矩不成方圓,按照章程辦事避免混亂乃是不錯的方法。”馮愷笑道:“既然定了就定了,細節方麵的是參讚處後麵慢慢議,現在咱們繼續,老五,繼續。”
徐鵬點頭道:“天下形勢風雲突變,直接關係到咱們武銳軍何時出川,我想這也是諸位最關心的話題。
現在咱們成都是風平浪靜,可外麵已經徹底炸鍋了,洪承疇兵敗鬆山,遼東局勢已經瞬間失控,如果說在鬆山之戰前,大明還有實力主動出擊,甚至還想著在遼東大勝之後抽調大軍入內地平賊,那麼現在就是做夢。”
諸將聞言無不大笑。
“如今的遼東局勢在徐某看來還沒有糜爛到極點,清廷雖然有鬆山大勝,但是雄關天塹終究還是大明最大的倚仗,所以這個時候差不多會形成一個戰略平衡。
清廷會趁這段時間消化大勝的戰果,也沒有餘力對大明發起猛攻,而大明經此一敗,遼東防線都已經岌岌可危,更不用說主動出擊。
也就是說,朝廷不可能再從北疆抽調軍隊入內地剿匪,那麼想要靠內地的幾股官軍來剿滅叛亂幾乎不可能,甚至很快就會攻守易勢。”
馮愷接過話頭歎道:“大明亡國如今看來已經隻剩下時間問題了,北疆難定,中原糜爛,內憂外患,天災人禍,層出不窮……
咱覺得李自成和張獻忠快要建國了……這可不是隨便判斷,李自成打出那樣的口號,說白了就是為了收攏民心。
大明百姓苦朝廷久矣,但凡遭受兵災的府州百姓,此時迫切的都希望義軍能推翻腐朽不堪的大明王朝,因為隻有新朝的建立,才會給萬民休養生息的機會,無休無止的亂戰隻會讓天下萬民對義軍徹底失望。
所以想要收民心,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建國,擁有堅實的地盤和大明分庭抗禮,以前的義軍不具備這樣的實力,但是現在咱覺得快了。
李自成和張獻忠麾下不乏能謀善斷之士,再短視也不可能也該知道建國對於義軍的重要性。
如今可不是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時代,朱洪武那個時代還有陳友諒和張士誠,甚至就連殘元也遠遠沒到不堪一擊的程度。
所以朱洪武不稱王是為了蟄伏,降低敵對勢力的防備心,從而積蓄壯大自身的實力,這是一種策略。
可如今呢?李自成和張獻忠至少名義上還是同盟,他們的敵人也隻有大明,那麼唯一的戰略目標就是消滅掉大明的有生力量!
建國和流寇是有本質區別的,別說是尋常百姓,就算是士紳豪族也不可能會追隨流寇去造反,哪怕明知道帝國的大廈即將崩塌!
一旦建國就不一樣了,李自成會得到來自世家大族的支持,當然……陝西、河南的大族被其禍害的差不多,但是這天下可不隻有這兩省。
在咱看來,除非有絕對的壓迫力,那麼可以百無禁忌,不需要士族的支持也一樣能統治這個天下,如果沒有,還是老老實實,規規矩矩做人的好,扯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