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老哥,你想想,這樣兩敗俱傷的結果真的好嗎?”秦海說道:“有理不在聲大,聲音大的人,反應過激的人反而容易落入下風,可能你的對手太了解這一點,也了解你的性子。”
類似這樣的話,其實馬有良聽不少人說過,但大多是苦口婆心的規勸。
秦海不一樣,他是在出主意,幫他對付想要對付的人,這樣一對比,他的投入感瞬間上去了,莫名覺得秦海的話尤其入耳。
“那我就要吃這個啞巴虧?”馬有良反問道。
秦海提醒道:“你別忘記請我來的目的——遷祖墳,凡事要事第一,其餘的都在這件事之下,等辦好了這件事,再說其它。”
馬有良一下子冷靜了:“也是,我不能上了他們的套,我父母的墳必定是要遷出來的,但要動祖父、祖母的有點難度,祖父祖母有三子一女,我父親排行第二。”
“他去世以後,還有大伯、二伯及三叔,以及一位姑姑,他們不會同意我將祖父、祖母的墳挪走,所以,我隻能挪自已父母的,但他們必定會攔著。”
在這裏,動土動棺都有大講究,尤其這種大族,馬有堂的祖父還有三位兄弟,堂係叔伯都不少,每次要大動時,全族人聚在一起,那真是浩浩蕩蕩!
兒子要遷走父母的墳,這事按理說是自家事,但在這種大家族裏絕不可能讓後輩做主。
想要動土開棺,先,先問過族長輩再說!
但就以馬有良在族的地位和口碑,可想到反對者眾多,秦海又想到了自已心頭的疑惑。
馬有良是否另有居心,過來的路上也沒見到有武館的存在,所以秦海專門發了消息給爺爺,詢問武館在這邊的分布情況,從爺爺那得到的消息來看,馬有良倒沒有說謊。
西北的經濟不發達,gdp長年倒數,是脫貧工作的重點區域,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少家庭無力供養孩子上學,習武成為不少人的選擇。
宮氏武館是國術世家,發現這情況後曾經發起過一個義務教習的項目,收容了不少孩子進武館習武,門是敞開著收,但能撐到最後的不多,畢竟學武是個體力活,還要持之以恒。
但凡是堅持下來的,後來都外出找了不錯的工作,混到了營生,在外麵自然講武館的好話,時間一長,宮氏武館的名聲異常地好。
宮氏在這邊開設的武館數量的確不多,但貴不在多,而在於精。
據爺爺說,就馬有良所在的這片區域僅僅三家武館,且相隔甚遠,但每一家的規模都尤其龐大,堪稱是學校的級別。
不僅如此,宮鎮還發來了三家武館的地址,順便把他到達西北的事通知了各家館長。
現在秦海已經加上了三位館長的微信,一個個奔五的人,上來打招呼叫的全是少主,這個稱呼讓秦海有種耳目一新的感覺,同時也打消了心底的那絲懷疑。
提前與三家武館聯絡上,一來是為了驗證馬有良的說法,二來是以防萬一。
聽馬有良講了這麼多,明顯馬家的人不是好相與的,這次挪墳可能不太妙,尤其這邊的天氣又惡劣,一旦惡化根本不方便挪祖墳,這二次葬又是個有講究的。